风景照也有世界观 哲学家亚历山大·科耶夫的摄影作品

同是红色政权,科耶夫拍摄的中国和苏联完全不同。1967年科耶夫来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拍下那些刷满标语的古建筑和粗布蓝衣的行人。故宫、颐和园和天坛的红墙上、横梁上,处处粉刷着醒目的大标语:“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彻底砸烂旧故宫”、“援越抗美”……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周鑫 陈浩民

科耶夫在1967年拍摄的中国。科耶夫在其他国家只拍摄历史遗迹,却并不吝惜将镜头对准当时的现实中国。 (亚历山大·科耶夫/图)

“哦,我孙子也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一个老太太走进展厅,看着十几台投影仪映向墙上的照片说。

这是一些连基本构图都难称出彩的“风景照”:俄式教堂、欧式雕塑、印度和尼泊尔最普通的寺庙。只有中国不同:故宫、颐和园和天坛的红墙上、横梁上,处处粉刷着醒目的大标语:“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彻底砸烂旧故宫”、“援越抗美”……

照片出自哲学家亚历山大·科耶夫之手。科耶夫从1959年开始游历世界,直至1968年心脏病突发,死在欧洲共同体(以下简称欧共体)的一次会议上。那时他是法国驻欧共体的代表,外交官身份使他的旅行更加通畅。

科耶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黑格尔的解读。人们说他“戏剧性地塑造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即便他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2010年前后,哲学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找到了科耶夫游历世界时的一些“收藏”:5000张透明片和九大箱明信片。

格罗伊斯与荷兰BAK当代艺术机构合作,先后在BAK和韩国光州双年展上展出了这些图片。

2012年9月21日,名为“历史之后——作为摄影师的亚历山大·科耶夫”的展览移至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展览将持续到11月16日。

“科耶夫的照片的确可以被看作普通游客的照片。”策展人格罗伊斯不避讳这一点,但他建议把它们“放到科耶夫哲学和政治实践的背景下思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