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11)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下子转移到城镇务工,仪陇乃至四川、整个大西南片区的农民,似乎拙于像沿海地区的人那样经商,而更善于打苦工。他们大多从事城市里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儿,艰难地给自己及家人圆梦。有一些人成了包工头,榜样的作用令打工队伍越来越大。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农民(1980-1984)

第三组样本 输出劳务,翻越城乡高墙

第五篇 四川仪陇:农民工“闯京城”(1)

集体生产,打钟吃饭,人多地少,穷得响丁当,吃不饱饭,没有媳妇,虽然仪陇农民出来闯的大都是农村最穷的破落户,但他们的目标却是北京。仪陇有不少人在北京当官儿,最大的是康克清。不怕,有事找她去! 1984年,仪陇30多个农民进京,成为轰动全国的“川军”闯京城事件。

“那时候我一说劳动力也是资源,好多人反对。我说,劳动力是有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你越用越活,不用就会浪费掉,怎么不算是资源?”张思智说。

“困难,天天无饭吃,晨光同志给了20元钱买饭吃,还买猪肉送到工地犒劳工人。唐传学同志给了手套30多双,白糖10多斤,茶叶一斤多。县上建筑建材公司,给工人每天每人补助猪肉罐头一个。”

这是张思智1984年所写的日记中的一篇,写于北京。

这位当时已经50岁的四川仪陇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正带着仪陇的第一批农民工闯荡北京。带出去33人,写日记的时候只留下12人。

作者:《南方都市报》特别报道组 出版:花城出版社

1978年孤儿陈汝忠谋生

现年6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