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与戎:青铜中国的兴起

以复合陶范铸造出鬼斧神工的青铜礼容器和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青铜时代”无疑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王朝崛起与青铜时代的到来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以二里头国家为先导的中原王朝何以发达?何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扩张?怎么看待有铜器不做礼器、有大邑未成大国的陶寺?

责任编辑:朱力远

图片来源:《发现中国》(创刊号)杂志。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以复合陶范铸造出鬼斧神工的青铜礼容器和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青铜礼器和兵器的大量出现,意味着这种新技术首先被用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形态上提高凝聚力和掌握绝对的打击能力,被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确切地道出了那个时代国家之命脉所在。而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呢?

对后世而言,“青铜时代”无疑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王朝崛起与青铜时代的到来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以二里头国家为先导的中原王朝何以发达?何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扩张?怎么看待有铜器不做礼器、有大邑未成大国的陶寺?让我们回到“青铜”这两个字本身,去开始探求。

合金与复合范

众所周知,人类在艰难的生存发展之路上,最初是用物理的手段也即打击切割琢磨的行为,改变天然物质的形状等特征,制造出石、木、骨角和蚌质的工具、装饰品等。陶器的发明,则是人类最早利用物质的化学变化改变其结构成分的开端。金属器的生产和使用更使人类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先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发现和利用铜的:在寻找合适的石料制做石器时,很可能曾将自然铜矿石(含有金、银、铁、镍等杂质)作为石料去打制、磨制成器,偶然体会到这种特殊的石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易碎裂剥落,可以锤薄甚至拉长,还发出悦目的金属光泽,可以悦人悦己。这大概就是自然铜最初被利用的情景。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又认识到将自然铜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增加可塑性,从而能锻打成稍复杂的形状。如果温度再高些,到l083℃左右,与当时烧造陶器的温度相仿佛,纯铜(呈红色,所以一般称为红铜)就会熔化,凝固后又能随容器凝成一定形状。这恐怕就是铸造的萌芽。

纯铜质软性脆,虽然延展性能好,可锻可铸,但制成的工具刃口很容易钝。但当红铜和适量的锡或铅熔铸在一起,就成为我们熟悉的青铜(因为颜色青灰,故名),会变得坚韧、耐磨、抗腐蚀,金属光泽也更加持久。同时,青铜的熔点还变得更低,甚至可低至800℃,熔化的液态青铜还能较顺利地灌进模子里,从而铸造成各种形态复杂的器物。可以说,正是这种利用两种或多种金属经熔铸等方法合成的“合金”,为一个时代的辉煌铺就了道路。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鸮尊。 (南方周末资料图)

但是,能够制造和使用青铜器,并不一定就进入了青铜时代,各文明发祥地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和标志也各不相同。

从全球范围看,最早掌握了铸造铜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