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开打贸易战?

不要说“寻找展开贸易战的项目”,因为中日根本就不存在贸易战的基础。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存度是很大,但中国在经济上对日本的依存度也不小,甚至还可能更大一些。

不要说“寻找展开贸易战的项目”,因为中日根本就不存在贸易战的基础。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存度是很大,但中国在经济上对日本的依存度也不小,甚至还可能更大一些

近来因为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异常紧张。在中国,不少城市发生了反日示威,日系汽车被砸,日本料理店受冲击。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的日本企业被烧被抢。这当然不是什么爱国的行为,而是一种刑事犯罪。问题是,居然有人为这种打砸抢烧的犯罪行为辩护。在一些场合,有人号召干脆断绝和日本的经济关系;更有人主张,来一场贸易战,从经济上困死日本。

2011年,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额度是3449亿美元。 中国从日本的进口额为1615亿美元,日本从中国的进口额为1834亿美元,中国的出超超过了两百亿美元。

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往来,是能够断绝得了的吗?

“抵制日货”不过是外行的梦呓

那些主张和日本贸易战的人强调,中日贸易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那就是两国间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量中的比重在过去10年中的变化。

2001年时,日本对华贸易量仅占日本贸易总量的7.7%,至2011年这一数值增加到了19.17%,大约为五分之一。中国对日贸易量则在这10年中从16.9%减少到了7.8%。从这些数字来看,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存度明显高于中国。如果展开贸易战的话,日本明显比中国所遭受的打击力度更大。因此,应该展开一场中日贸易战。

但是,这些人要打贸易战的想法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如今,中日之间的贸易,早已不是七八十年之前那样用军靴和军刀来决定的。现在中日之间的贸易是基于经济原理,对双方都有利的公平交易,为什么还要去展开贸易战呢?

更无法让人理解的是,既然中国在中日贸易中占据了出超的地位,为什么还要去打贸易战呢?单纯从出超这一点来考虑,不就是意味着,一旦打起贸易战,中国的损失更大吗?光那损失的200亿美元的出超去哪儿找回来呢?

在实体经济上能不能困死日本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这就牵涉到了中日之间贸易的内容。实际上,这一点才是这些数字反映不出来的问题,或者干脆说是被掩盖起来了的问题。

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到底有多少?

这简直是一个谜。

中日两国所公布的数字都是“根据报关数字”。也就是说,这一数字是从海关的报关统计而来的。而海关的报关统计,其实并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比如,“索尼”肯定是日本公司的品牌,但这一台索尼电视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没人知道了。假设有一个日本用户在日本买了一台索尼电视机,而这台电视机是“Made in China”的话,这实际上是中国的对日出口。

而一个中国用户如果在中国买了一台同样的索尼电视机的话,他并没有消费日本的对华出口。因为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以及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国内的销售不需要经过报关。抵制这台索尼电视机不会影响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数字。实际上,日本在华企业的数量远远大于中国在日的企业数量,产值的相差就更大了。知道这一事实的人并不多。因此,把“抵制日货”的口号和中日贸易统计数字联系起来,只是一些外行的梦呓。

也即是说,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在华销售的产品,就没有统计在中日贸易之内。更令人吃惊的,在非日本进口贸易中,到底有多少实际上是在日本被统计进出口的,也还是一个无法把握的数字。

现在日本产业中最有竞争力的,是金属树脂这类原材料和电子机械零部件。例如,波音公司最新型的波音-787客机是美国产品,但该产品在日本被称为“准国产”,因为机体三分之一以上的零部件是日本产品。从公布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是无法把握这里面所包含的对日贸易数字的。

同样的事情,在中日两国之间也非常多。日本生产的整机,很可能是由产于中国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而中国的企业则在使用日本生产的零部件组装成整机,准备向欧美或世界其他地方出口。在制造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特别是在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中日韩三国之间,流动的货物中简单消费品的比例正在不断减小,更多的是各种半成品和围绕着这些半成品的技术和劳动。只有熟悉制造业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互补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中国在经济上对日依存度可能更大

不要说“寻找展开贸易战的项目”,因为中日根本就不存在贸易战的基础。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存度是很大,但中国在经济上对日本的依存度也不小,可能还更大一些。

与日本市场不同,在中国市场上出售的日本最终产品并不多。那些“日货”大多没有被外贸数据统计进去。那么,在两国贸易中,数额那么巨大的日本进口产品到底是一些什么东西呢?

实际上,主要是原材料、零部件,还有制造业所必不可少的机器设备。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了,为什么还要如此大规模地进口日本的产品呢?

答案很简单,这些都是无法替代的产品。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很大,与过去相比,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但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业的水平还是很低的,在精密部门尤其如此。没有日本零部件和机械设备,中国企业就无法维持生产的例子举不胜举。在制造业现有的水平下,中国根本无法断绝与日本的联系。

有人会说,即使用中国零部件不行,难道一定要使用日本零部件吗?其他国家的零部件就不能用吗?在精密元件方面,难道德国瑞士的产品不能替代日本吗?

说这些话的人基本上都不是从事制造业的。他们不知道,制造业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一件产品,在找不到某种零部件的时候,可以采用其他公司的代用。但是大量生产的产品中途更换零部件的供应商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不可能有什么地方能够填补因全部停用日本零部件而产生的空缺。

去年“3·11”日本大地震打击了日本的制造业中心,使得全世界的制造业陷入恐慌。受到影响的制造业只能停产,等待日本供应厂家调整生产计划。好在日本的供应厂家一般都有好几个生产基地,3个月之内就迅速解决了问题。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更换零件供应商的的事例很少听到。理由很简单,没有什么地方会有这么大的余力。

根据日本经产省的统计,如今在华日企多达22307家,估计这些企业为中国解决了至少一千万个就业机会。如果真要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断绝与日本的经济往来,这么多人的就业应该如何解决?更不要说,这两万多家日本企业每年为中央和各个地方政府上缴多少税金了。

有人说,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没有了这些日资企业,最后总能解决这些就业问题。可是他们给不出怎么解决的方法,也无法给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在中国,就业率是维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拿上千万人的就业来开玩笑,如果不是没有社会常识,就是别有用心了。

中日贸易遇冷

9月11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此举激起中国各地居民的抗议。在事态升级的一个多月里,中国市场上日本商品和服务的销售相继受到打击。

【旅游业】多家旅行社暂停赴日旅游

随着钓鱼岛局势的变化,原本火爆的日本游正面临来自中国游客的联合抵制。目前咨询日本游的游客数量明显下降,虽然还未出现大规模退团,但各家旅行社已做好相关准备。而有的旅行社已发表声明称,所有门店将停止销售日本游线路。

【汽车业】日系汽车在华销量受波及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月10日公布的数据,与上月比较(环比),8月日系车销量增长4.5%,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增长12.7%、14.7%、15.9%和11.7%;与上年同期比较(同比),8月日系车销量下降2%,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增长25.3%、21.2%、12.8%和4.1%。

9月17日-9月18日,本田、日产等品牌在华工厂都有停工现象。

【家电业】日系家电在华销量大跌

随着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级,8月份以来,日系品牌销售额整体大跌。统计数据显示,8月东芝降低40.31%;三洋下降44.32%;松下降低23.41%;夏普下降21.06%。

9月17日-9月18日,松下、佳能等品牌在华工厂都有停工现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