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21025)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张萍

N0.1 勿让潜规则成为司法进步负能量

《法制日报》2012年10月22日 游伟

(原文摘编)日前,全国刑事诉讼法年会于浙江杭州举行。会议主题是研究即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刑诉法实施问题。一些学者把目光集中到了目前影响我国刑事法治发展的某些司法潜规则上。

比如,“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宪法确立的司法原则,不仅是指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必须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不受其影响和干涉。而且,还应当是上下级法院在案件裁判时,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自主和依法裁判的权力。

上下级法院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上级法院对所辖区域内的下级法院是一种业务指导和案件质量的监督关系,它必须通过对一审案件上诉审或者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提起再审的方式去实现。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一些高中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并没有依法进行,存在着对下级法院尚未审结的案件“提前介入”作指示、下指令的问题。某些上级法院甚至在法律之外自我授权,通过内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规定对某几类案件实行审前上报“内审制”,限制下级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裁判权。这些司法内部潜规则背离了上下级法院的审级独立原则,与刑诉法的基本精神形成了冲突。

又比如,为了保持释法和执法的统一性,最高人民法院曾就下级法院的“案件请示”有过规范,要求其范围仅限于“法律适用”问题(不包括案件事实认定、证据运用和刑罚的具体裁量等),并且还强调必须采取书面的方式进行,以备归档查考。但目前,不规范的判前请示、案件协调、意见沟通和个案协调等,却依然常见,“先定后审”等现象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与及时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