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金耀基,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在研究与教学之外,尚应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之形成,老少学者居息一堂,不时有面对面的对话,显然是有力的因素之一。牛津有将近40个书院,剑桥有超过30个书院。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张庄

问:创办了新亚书院的钱穆先生曾说:“始于议政事,继以论风俗,终于思人才,极于正学术”。他批评康有为:“学术有不暇正,人才有不暇论,风俗有不暇辨,一切务以变法改制为救亡……徒为两败之道。”如何理解现代学术在追求现代文明秩序中的作用?能否谈谈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功能和区别?

金耀基: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是当时知识界最受欢迎的。德先生的命运不是那么顺利,更不是飞黄腾达,而赛先生一到中国就不得了了,变成万能博士,人人都崇拜它。赛先生成了新的神,当然也影响到大学的整个知识的结构。其实,科学自1905年,清廷下诏“废科举,设学校”后便渐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主位了。

民初,大学中去了理学,科学更取经学之地位而代之。我认为从经学到科学,是中国百年现代化三大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文明转为今日正形成中的现代文明体的根本动力。科学之重要与对人类的贡献是不待言的。今日的问题是对科学的迷信,是科学主义。

我这里只想强调的是,在科学大胜之下,大学里的知识结构已成为一个“认知性的复合体”,出现一种排他性的“知识的科学典范”。即是说,什么都以科学为尺度,一定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