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19)

在1984—1988时段,同样不能被我们忽略的典范还有浙江温州龙港镇,这是一座农民工填充造就的新城。农民工是沉默的大多数,在我们锁定的8个样本地,那些人潮中很难让人记住面孔的农民工,卑微,且命运多舛,但他们始终前行,成为改变中国的关键力量。

第二部 跨一只脚进城(1984—1988)

综述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1984年,邓锡峰18岁,可以拿到每月760元工资,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他刚刚初中毕业,在无锡东亭乡镇企业崛起的黄金期,体验到跳龙门式的农民务工喜悦。而在500余公里外的河南固始县,惨淡经营的乡镇企业,却没能给富余的农村劳力以太多就业出口,比邓锡峰年长一岁的李明新,在外出打工受骗的记忆中,还是决定奔赴北京。

这一年的4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署名傅仁章的文章《建筑队伍要走联合道路》。这篇文章说,由于长时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建筑队伍组织体制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国营建筑队伍是建筑的骨干力量,是我们前进的基础。但农村建筑队发展很快。这支队伍的巨大作用,已经日益显露出来。

傅仁章进一步建议,在劳动力多余又有一定建筑技术基础的地区,也可有计划地组织建筑队进城施工。这既能减轻国营建筑队伍的负担,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据调查,把一名固定工换成一名农民工,企业和城市每年可减少各种福利费和补贴793元,而农民工可收入近千元。这样做,利国利民,两全其美。”

农民工开始以正面形象进入党的喉舌。当其时,整个社会都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作者:《南方都市报》特别报道组 出版:花城出版社

你“万元户”了么?这一年,以邓小平在深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