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2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全国之时,四川省把栽桑养蚕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开办丝绸厂,丝绸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省各县乡蓬勃发展起来。这些丝绸厂,成为日后闻名全国的“川妹子”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第一站。据不完全统计,最高峰时期,全省丝绸厂招收女工达数十万人。

第二部 跨一只脚进城(1984—1988)

第一组样本 农民造城办厂,离土不离乡

第三篇 四川绵阳:小镇上的“丝妹”(2)

丝厂发工资菜价就上涨

现在,林琼英终于也成为了一名令人羡慕的“丝妹”。但她很快发现,这里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轻松。

缫丝时,首先要把蚕茧在加过药水的沸水中煮透,再找出丝头,将一个个蚕茧上的蚕丝剥离出来。女工们的手每天浸在药水里,被泡得脱了皮,有的甚至出现溃烂——当时她们都不敢搓衣服,一搓,手上的皮就往下掉。

“丝妹丝妹你莫拽,工资只有十八块;丝妹丝妹你莫洋,找的老公莫我强!”陈小玉说,她们上班第一个月,每人只发了18元钱工资,除去生活开销,所剩无几。镇里的一些姑娘编造了歌谣,奚落她们。

但对于这群来自农村的姑娘来说,这已经算一笔不小的收入。当时,每个农村劳动力一天的工分只值一两角钱。18元钱,换算下来,相当于农村里90个工分,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整整干上三个月。

所以,当周素英拿着除去生活费后最后剩下的22元钱回家交给父亲时,家里人开心了一阵。周素英是林琼英的表姑。她是继陈小玉之后第二批入厂的农村女孩。小时候看着表姑从工厂回家,林琼英就暗下决心,长大了也要离开农村,去城里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丝绸需求旺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国生产的生丝大多被直接出口到日本、西欧、东南亚等地。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程明说,1988年,四川丝绸出口创汇3亿元,占四川当年商品出口创汇总额的三分之一。

那段时期,也是西平丝绸厂最红火、最风光的时期——1984年,西平丝绸厂被外贸部门列为定点生丝出口厂。所产生丝通过四川省进出口总公司统一对外出口销售。曾担任工厂财务的李明杰说,那时候,产品销路根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