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30)

在北国严酷的冬天里,从遭受水灾的呼兰县、阿城县等哈尔滨下属郊县,先后拥进了几十名年轻女孩,由市妇联安排了保姆、餐馆服务员的工作,开始了她们人生之中第一次进城务工之旅。而这些女工的进城,也翻开了哈尔滨市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的新一页。

第二部 跨一只脚进城(1984—1988)

第二组样本 城市拓荒者 “打工妹”群像

第六篇 黑龙江哈尔滨:离开热炕头当保姆(1)

在炕上,没去过几次哈尔滨的妇女主任,硬是向胡惠清描述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城里的生活让胡惠清羡慕不已,电视、电饭煲、洗衣机等电器胡惠清当时都没有用过。听了这些话,胡惠清心痒痒了,打定主意要进城,她觉得,大不了干不下去就回村里,城里人还能把她吃了吗?

温峰清楚地记得,在介绍所成立的头几年,大多数进城女工,是十七八岁的年轻女孩,她们没有结婚,无家庭负担,而家庭的牵绊是当时很多农村妇女无法进城的原因。这些年轻女孩渴望到城里去,寻找改变生活的机会,同村玩伴或者村妇女主任一句“走,到城里当保姆去”,她们的心就先被牵走了。今年6月24日下午,刚从北京参加培训回哈尔滨的景平,在办公室里没坐多久,就接到了好几通电话。放下手机,她长吁一口气,电话里,一位领导托她千万帮忙安排一位月嫂。作为哈尔滨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的主任,她每天要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但麻烦的是,服务中心里几乎所有的月嫂,下半年的任务都已排满。

在职工平均工资约2000元的哈尔滨,月嫂每月工资是4500—5500元,使得月嫂成了家政行业的明星职业。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咨询,如何才能通过培训成为月嫂。

而在1985年12月,家政服务中心的前身——哈尔滨市妇联家庭服务员介绍所成立时,这一切还无人敢想。那个冬天,这个新成立的机构只有一名妇联干部兼管,一批初次进城当“小保姆”的农民工,和急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