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60年血脉传承
面对处于十字路口的舞台传统,和物质时代里日渐稀薄的戏剧精神,我们用过去60年里的60张人艺面孔,表达对已故大师的追思,和对病榻上老艺术家的想念。更重要的是,向至今仍在话剧舞台执着坚守的艺术家致敬。
2012年10月9日上午9点半,话剧《喜剧的忧伤》开票。北京人艺票务中心一改过去低端价位才限购的旧例,无论高低,单人购票一律不得超过5张。25分钟不到,人艺官网已将带宽扩容至日常带宽的400%,网络依然在井喷访问中陷入一片拥堵。与此同时,人艺大院票房购票现场已经出现了不输春运的抢票长龙。不到两个小时,《喜剧的忧伤》二轮12场演出所有零售票全部售罄,票房进账504万,刷新去年首演18场进账437万的纪录。一票难求之下,880元的最高价票被黄牛炒到超过6000元。
9月,林兆华新戏《天鹅之歌》开票。仅10分钟,首周所有票一抢而空;此前,另一部院庆大戏《甲子园》加演9场,购票依然火爆。
空前高涨的购票热情让北京人艺票房喜人,也让这位年届60的寿星赚足脸面。从2008年开始,人艺年度总票房由1439万,节节攀升至去年的3227万。截至今年11月3日,人艺年度票房已达 5234万。在首都剧场东侧,人艺将新建两座剧院:一座650人的中剧场和一座350人的小剧场。在唯数字论的价值体系大行其道的当下,人艺一路攻城拔寨、开疆拓土。民族话剧事业的春天,仿佛正按部就班款款而来。
与此相应,有另一组数字:应届毕业生刚进人艺,底薪不足两千元。一场小剧场演出费 300元。一年能够出演百场,已是年轻人极其不俗的表现。张和平就任院长后,一号角色演出费从800元涨至1500元。尽管这位业务型领导在不断改善员工待遇,但扎根话剧舞台的清贫代价,依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剿灭这方舞台最为珍贵的后继薪火。
传承,是北京人艺60年不倒的全部秘密。它让几代名家苦心打磨的保留剧目久演不衰,也让象牙塔学府和中国话剧舞台永久拥有了一个以剧院命名的学术流派——“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20年前,当于是之在观众“于老板慢走”的道别声中结束舞台生涯时,很多人在忧虑:人艺完了。没过多久,林兆华和林连昆便携手走上首都剧场的大舞台,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支撑着人艺品牌。林连昆之后,朱旭接棒。直到今天,《甲子园》的舞台上,人艺五代同堂。传承之中,北京人艺最宝贵的财富,依然还是焦菊隐等建院元老缔造的民族话剧现实主义传统,以及这支血脉濡养的一群代表着中国最高表演水准的话剧精英。
中国文艺界近年最耀眼的两次国际亮相,是莫言刚刚斩获的诺奖和6年前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得的威尼斯金狮大奖。无论境内外评论使用怎样的学术词汇深度打量他们的文本,二位创作者对中国现实的凝视,正是现实主义创作一直仰仗的鼻息。而这,正是人艺学派开山鼻祖焦菊隐矢志不渝渴望肩负的使命之一。
清醒的艺术家知道:人艺始终在吃老本。它找到和建立的一套舞台美学体系,今天仍然供养着这方舞台。一旦舞台上的故事将时态完全放在当下,当北京的居民楼以景片存在于舞台时,那个空间里有一些一直牢固的信念便会模糊,首都剧场里舞台上下、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信任和默契便会动摇。换句话说,人艺在创作一个和时代同步的故事时,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寻找新的智慧。
面对处于十字路口的舞台传统,和物质时代里日渐稀薄的戏剧精神,我们用过去60年里的60张人艺面孔,表达对已故大师的追思,和对病榻上老艺术家的想念。更重要的是,向至今仍在话剧舞台执着坚守的艺术家致敬。
焦菊隐说得好:一颗麦粒,必须死在土里,才能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