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

十年后,王文文成了一座艾滋孤儿院的管理员。她已经说不出当年血站的位置,她相信也许它就像高闯、高燕家的土房,早已变成一片瓦砾。用不了多久,她将成为母亲,她的孩子注定将与“艾滋病”所带来的一切苦难、一切歧视无关。

一个艾滋孤儿救助机构内,4个男孩住一间宿舍,中午时间一起做作业 (吴芳/图)

十年后,王文文成了一座艾滋孤儿院的管理员。她已经说不出当年血站的位置,她相信也许它就像高闯、高燕家的土房,早已变成一片瓦砾。用不了多久,她将成为母亲,她的孩子注定将与“艾滋病”所带来的一切苦难、一切歧视无关

“姐!”

小峰跑到门口,操着河南话,冲着站在窗口的女孩喊着,“大学生怎么还不来?”邻居家玩耍的孩子们恰好从他身边经过,彼此不会对视一眼。同样的年华,他们却仿佛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周围的大人们也都知道这个“艾滋孤儿救助爱心学校”的存在。

窗口前,王文文挺着怀孕的肚子。十年前,王文文也曾出现在那张老照片中,她是坐在右边的第二个,挨着高闯,一脸茫然。十年后,她选择再次回到艾滋遗孤们的中间,这座特殊家庭的家长,照顾起8个艾滋病孤儿和1个艾滋遗孤。

那一天是2012年12月1日,大城市里的人们正展开一场场关于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的公益活动。但对于安徽阜阳郊区民房里这座“智爱壹家”的孩子们来说,这只是个普通的周六。不过,孩子们仍然很开心,因为每到周六阜阳师范学院“爱心社”的大学生们,便会一如既往地来到“智爱壹家”,陪他们一起玩。孩子里,小峰总是显得最调皮。他等不及,早早地跑出去看。

“其实他总是想引起你的注意。”王文文说,因为艾滋病,小峰失去了父母,这让他从小缺少被人关注。但当他熟练地把那些维系生命的药片掰开、分好时,又显露出与年龄毫不相符的娴熟和专注。

“智爱壹家”里的每一个艾滋遗孤,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如今腼腆、懂事的小艾,生下来就被父母遗弃……;如今常常评上“三好学生”的小西,曾每日混迹市井……

王文文也有着自己的过去。她记得,是那位白发苍苍的奶奶照下那张照片。那天,教师窗户外挤满了围观的学生,而她的命运也在这一天开始改变。

“圈子”

与河南、安徽的很多村庄一样,1995年,河南省新蔡县高湖村也兴起了一场“血浆经济”。那些年村子里有一条路,一边通向县里的医院,一边通向村外的血站。对于王文文一家来说:这条路却一头通向生命,一头通向死亡。那时候王文文和弟弟体弱多病,父母每次会到血站,用血管里红彤彤的东西换一笔钱,然后再带着他们去县城的医院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