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魅力榜】艺术

莫言 言说之魅

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题目是《讲故事的人》。他的演讲基本上由一个接一个的故事组成。莫言说自己是有言说欲望的人,他的笔名“莫言”,像是对其自身的“讽刺”。他的言辞滔滔不绝、婉转延绵,像是流经其故乡、经常发洪水的胶河。这故事之河中,有寓言传奇,有说书演义,有正史野史,有光怪陆离,有嬉笑怒骂,有百无禁忌,无论是“先锋”,还是“寻根”;无论是“虚幻”,还是“现实”,都无法给莫言贴上一个统一的标签。他笔下的“高密国”疆域辽阔,人畜兴旺,熙来攘往。他以故乡为底本,又超越了故乡,他希望读者从他的故乡看到中国,看到世界。

(相关报道见本刊2012年10月22日第36期《莫言的国》)

莫言

高群书 偏锋之魅

台湾电影金马奖今年将“最佳影片”颁给了内地电影《神探亨特张》,就连导演高群书本人也难以置信。这是他在《千钧一发》之后,第二次拍摄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现实主义影片,也是他导演生涯的一次全新尝试:启用众多网络名人担纲主演,大量实景拍摄,成本极低,叙事反高潮反戏剧化。

高群书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在以投资、卡司、类型吸引眼球的娱乐营销时代,老高这回选了一条反方向的路。此前,他接拍的都是《风声》《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样的大投资。其中最令他心情复杂的是公映影片《西风烈》,这部寄托了他巨大商业野心和类型探索冲动的新片最终败走麦城。在那之后,他用很长的时间为接下来的出发苦苦思索,积蓄能量。

《神探亨特张》是一次断腕式的剑走偏锋,它太像生活中豪爽义气的高群书干的事。平静寡淡但暗流涌动的影像,好像在悄然挑战和对抗着什么,也像试图找回点什么。金马加冕后,庆功会上高群书新片计划浮出水面:4部新片投资将超过十亿。

(相关报道见本刊2009年10月12日第41期《高群书 我是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

徐昂 新锐之魅

在《喜剧的忧伤》之前,知道徐昂名字的人不多。尽管他已经独立导演过多部话剧,还以演员的身份,在首都剧场奉献过上千场演出。

一个场景,两个演员,徐昂用最大限度的减法,创造出话剧舞台近年难以想象的商业成功:两个半小时,十几场演出的零售票一抢而空;单张票价被黄牛炒至6000元,两轮演出票房进账过千万。

必须承认:两位极其优秀的主演陈道明、何冰功不可没。但别忘了,打动他们的是徐昂的剧本,舞台呈现的是徐昂的导演构思。

徐昂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这位35岁的青年导演,在北京人艺这个体制内平台,直面商业竞争的市场压力,用一个编剧和审查官斗智斗勇的故事,完成了一次难得的个人表达。学院派导演立足传统、力求出新的同时又不失锐气,为北京人艺增添了一个保留剧目。这荣耀,属于最不该妥协的年纪,也属于正在找回戏剧精神的中国舞台。

(相关报道见本期第86页《徐昂 找到一个方法,让自己活着 》)

北京人艺 传承之魅

从年初开始,《家》《鸟人》《天下第一楼》《蔡文姬》等十几部保留剧目展演全年;《喜剧的忧伤》一票难求,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甲子园》五代聚首,几乎将人艺名家一网打尽……六十华诞之际,北京人艺迎来了一个可喜的丰收年。

从剧院门口长龙一般的购票队伍,不难看出观众对人艺的感情。衣食父母义无反顾地支持,只是因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这里依然代表着中国话剧的最高水准。离开话剧30年的陈道明也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回归首演。

北京人艺 

院庆之年,在一波又一波盛大活动平静之后,你会格外感慨:这批至今坚守舞台的艺术家,是人艺和民族话剧最宝贵的财富。在集体的年度亮相中,感慨物是人非、岁月无情之余,你多少还是有些欣慰,毕竟不少优秀的年轻人正在接棒。在扬弃之中,一种曾经熠熠闪光的剧院学派重获生机。所以传承之事,至关重要。因为它延续的,不仅是剧院传统,更是舞台血脉。

(相关报道见本刊2012年11月19日第40期《北京人艺 60年60人》)

龚琳娜+老锣 融合之魅

主持人杨澜说,“在很多有歌词的歌里面,我们什么都听不到;但是在没有歌词的歌里面,我们听到了很多。”龚琳娜一度被舞台疏远,因为她决心放弃对口型假唱带来的名和利。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老锣。中国歌者的不安分,与德国作曲家的沉稳无缝连接。前者拒绝充当“千人一声”的标准化罐头,将游走乡野采集的民歌和戏曲韵律同学院的音乐训练融为一体;后者以独特的领悟力和创造性,贯通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乐理。他们希望走出一条创新中国音乐的路,在世界乐坛发出中国的声音。此前,他们已经奉献了神曲《忐忑》,最近,他们又为孙悟空写了一首歌——令人更忐忑的《金箍棒》。他们证明音乐不只是发音,更是找乐,音乐人乐在其中,自由在其中。

(相关报道见本刊2011年4月25日第13期《龚琳娜 我在国外并不出名》)

龚琳娜和丈夫老锣 

刘欢 进退之魅

将半生精力投入流行音乐,刘欢却始终离“音乐”更近,距“流行”较远,并且拒绝娱乐。

2012年,他坐在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座椅上。整个夏天,刘欢在这个全中国最热闹的舞台上笑过也哭过,保护过颇具天分的学员,为音乐分类振臂一呼,观众看到了他从未示人的亲和与性情。风口浪尖走过,不堪其扰的他决定从此不再染指选秀节目。

刘欢 

鼓足勇气而来,低调沉默而走,进退间,刘欢作出了自己对于流行音乐庙堂与江湖的选择,同时引发了看热闹的人对中国当下娱乐环境的冷静思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