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魅力榜】传媒

陈晓卿 敬意之魅

媒体纪录片今年最大的风头,非《舌尖上的中国》莫属。伴随着骄人的收视业绩,《舌尖》引发的话题和连锁反应持续发酵。“这是一个‘吃货’带着对食物的感情和敬意做出的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这样谈成功的秘密。在讲述中国人味觉记忆的背后,《舌尖》更大的野心是力图通过镜头下创造美食的中国面孔,呈现今日中国的飞速巨变,为农业社会留住最后的容颜。

陈晓卿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猎奇表达,极端化叙事,8分钟一个小高潮,单集镜头超过1400个……《舌尖》的背后,充满了对国际同行商业操作的敬意。这一点,在他今年担任总制片人的另一大项目《超级工程》中更显极致。在传递人文精神的同时,他希望通过对先进经验的借鉴,让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获得商业成功。

“这个奖更应该给那些作者纪录片。”在今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为《舌尖》领取评审团特别奖时,陈晓卿这样说。多年前,他也是个纪录片导演。《龙脊》《远在北京的家》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人性温度和对生命的敬意,后来他又用《一个时代的侧影》《甲子》等系列文献纪录片表达对历史的敬意。在这个激情爆棚但敬意稀缺的时代,一个电视人用职业作品悄然地作了另一种可贵的提醒:有时低头致敬,才能挺胸抬头。

(相关报道见本刊2007年11月21日第29期《陈晓卿 摆事实,不讲道理》)

祝华新 兼听之魅

祝华新现在所做的工作是网络舆情监测。在他看来,网络舆论是监测和研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最新鲜、最丰富的信息源,借助互联网改进公共治理,撬动民间社会,促进官民沟通,是当前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

祝华新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大众麦克风时代已经来临,那些沉默的声音需要被倾听与打捞。在这旷日持久的打捞中,祝华新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既是谨慎的谏言者,也是积极的搭桥者。他身处体制之内,又有体制外视角。他明白官方逻辑,又熟悉公众立场。从80年代至今,祝华新始终觉得,自己的新闻理想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推动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渐进的社会改良。而现在,互联网可能更有利于实现几代人的理想。

(相关报道见本刊2012年9月10日第31期《祝华新 打捞沉没的声音》)

赵普 直言之魅

4月9日,赵普发出一条微博,称转发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赵普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一种声音说:赵普率先披露明胶丑闻,是基于公共利益,有利于冲破报道阻力,倒逼真相;不同观点者则认为:作为央视员工,传播尚未播报的新闻内幕属于泄密。

无论如何,我们最终见到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中曝出了“皮革废料所产明胶被制成药用胶囊”的内幕,却见不到赵普出现在《晚间新闻》中。

因播报汶川地震时的哽咽,赵普总会被问及是否刻意,他的问答是:这问题你不该问我,应该扪心自问,因为每种心地的答案都会不一样。

电视新闻包罗万有,主持人不能只是一副面孔。如果可以把最朴素的感情抒发出来,把最简单的是非告诉观众,那便是由心而发。赵普做到了这一点。

张立宪 跨界之魅

如果说“二”在北方口语中有别具一格之意,那么这些年来,张立宪正致力于让“六”横空出世——代表一种不脱离俗世但又保持精英态度的趣味和生活方式。“京城老六”是读书界的一位人物,一个品牌。

张立宪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读库》创办已7年。这个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的系列被誉为近年来“最具含金量的杂志书”,成为许多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族的“私房书”。

去年,他出版了《共和国教科书》,带起一股民国老课本热。今年,他又跨界到了影视圈,成为《神探亨特张》的主演,其“纯天然,无污染”的本色演出让人惊艳,电影更是拿到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老六张立宪,事虽跨界,神采一以贯之!

(相关报道见本刊2007年11月21日第29期《张立宪 盯住那些google不到的人物》)

邱震海 理性之魅

2004年,邱震海加盟凤凰卫视。视野开阔,评论犀利,让他的时事评论广受欢迎。如今,除了轮班主持《有报天天读》,邱震海还拥有自己的两档评论节目:《震海听风录》与《寰宇大战略》。

“如果我滥用这种资源,可以把这两个节目弄成民族主义情绪(充斥),收视率会很高。但只要还有一定自由空间,我还是会服从于我自己的内心。”2012年,他在节目中探讨了“崛起的中国须警惕战争浮躁”、“如何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等话题,针对热点而不失理性。留德7年的他推崇德国的理性精神,但也因主张理性探讨“反日”、“战争”等话题引来骂声。对此,他的微博签名或许是最好的回应:若不能影响社会,至少应守住公正客观。

(相关报道见本期第94页《邱震海 至少守住公正客观》)

邱震海 (方迎忠/图)

陈晓蕾 自然之魅

许多年来,我们以为自己必须这么生活:在越来越庞大发达、越来越耗费资源的城市中占一处居室,加入生活不可阻挡的现代化序列。这种生活是否存在问题,有没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似乎早已不成为问题。香港记者陈晓蕾却一直在追问。她以大量的采访调查为基础,写成《剩食》《有米》等著作,告诉我们香港繁荣的生活背后是人均每日制造2.5公斤垃圾,过度生产和消费成为城市的巨大负担。与此同时一些改变正在发生。在食物几乎完全依靠外来供应的香港,有人正尝试重新种植水稻;有人在大楼的天台搭建菜园;有人在山上的铁皮屋开私房菜馆;有人办简单清新的绿色婚礼;有人在护士帮助下于家中分娩。她希望更多人知道更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过自己理想生活的动力和能量。

(相关报道见本刊2012年10月29日第37期《“种字人”陈晓蕾》)

陈晓蕾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图)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