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民国范儿”有感

几千年来,耕读之家的伙食居处,大都不能与商人之家比。但若双方联姻,前者永远是俯就,后者必承认高攀。盖“斯文”本隐喻着文化秩序,一向有着“非物质”的传统。最典型的是过去的乡村教师,可能读书不甚多,伙食也未必好,但所受尊敬并不因此而稍减。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刘余琳

坚持这样非物质的文化思考,虽不一定就能解构市道的冲刷,或也可使人不至于失范

近日有幸出席一民国史讨论会,是所谓高峰论坛,故与会多高人。会上有高人提问:

有没有“民国范儿”?若有,什么是“民国范儿”?

被指定回答的某海外高人称之为“大哉问”,婉转应以其在美国某名校所授20世纪中国史纲目,侧重历史的延续与转变。其他与会高人纷纷发言,多指出了过去与现在的关联,以为立此说者是对现在的人有些不满,有意无意之间,或不免借钟馗而打鬼。

但所谓“民国范儿”,显然又不是凭空创作。正类古人常说的“三代”——任何人也不能说历史上没有“三代”,然历代凡说“三代”,多出于对现实不满;大体上,有多少种不满,就有多少个“三代”。这让我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