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中东的民意

“阿拉伯之春”让全世界对中东穆斯林刮目相看,极大地改善了穆斯林的形象。此次事件尽管从穆斯林的角度看怎么做都不过分,但在外界看来,那个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的旧的刻板印象似乎又复活了。虽然实施暴力的只是极少数伊斯兰极端分子,但不幸的是,和“9·11”一样,穆斯林作为一个整体再次免不了被殃及。

“民主的中东”并不意味着是“对美友好的中东”

由《穆斯林的无知》电影预告片所引发的抗议浪潮,已经从埃及、利比亚蔓延到也门、苏丹、伊拉克、突尼斯、孟加拉和伊朗等国,除造成包括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森在内的4位美国外交人员的死亡外,一些国家还爆发冲突,造成多人伤亡。

 

上一次发生美国驻外大使遇害事件还是在1979年2月,时任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阿道夫·杜布斯遭到反美武装分子绑架,在解救过程中被杀,当时的阿富汗政府是亲苏联的。时隔33年,在美国帮助中东地区多个国家走上民主道路后,这样的事竟然又发生了。《纽约时报》称,这说明2011年该地区政局的变化并没有打消人们对美国的仇恨。此言不差,只是反美情绪的高涨对美国来说固然是坏事,但对该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来说,也同样不是什么好事。

美国媒体将此事与1979年的伊朗人质危机相提并论,并认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发生的反美示威活动已成为总统奥巴马在大选年中最为严重的外交政策危机,奥巴马可能成为“卡特第二”,在中东外交危机中输掉总统宝座。但公平地讲,与小布什相比,奥巴马的中东政策是很温和的。2009年6月,上任不到半年的奥巴马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演讲,称将把消除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偏见作为己任,同时也希望伊斯兰国家消除对美国的误解。

过去几年,奥巴马政府从伊拉克撤军,对中东民主变革持支持态度。

但反美浪潮的高涨证明,这样一些温和之举并没能改善美国的形象和处境,“民主的中东”并不意味着是“对美友好的中东”。 目前,奥巴马的中东政策已在美国国内引起广泛质疑,其共和党竞选对手全盘否定奥巴马上台后向阿拉伯世界示好的政策。他们批评奥巴马放弃与该地区像穆巴拉克这样的领导人的传统友谊,指责他带来了该地区的动荡并促成了伊斯兰政治势力的崛起。这可能会大幅改变美国对“阿拉伯之春”的态度,严重打击美国国内的温和派,共和党所主张的强硬路线可能会慢慢占上风。美国内政的这样一种变化,也许正中那些极端分子的下怀,却绝对不是该地区国家和人民的福音。

总体来说,经历了“阿拉伯之春”的各国政府对目前的危机应对是得当的。利比亚和也门总统均向奥巴马道歉。埃及总统穆尔西在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要求人们尊重外交使团,承诺会对攀上美国驻开罗大使馆外墙的人进行起诉;他同时小心地强调了抗议者不满情绪的合理性:“我们不能接受任何冒犯或者攻击先知穆罕默德的行为。”但在示威者看来,这样的表态是远远不够的。在埃及抗议活动的后期,许多示威者说,他们的主要诉求针对穆尔西,他们强烈要求如果美国不能惩罚电影制作者,穆尔西就应该更坚定地回应美国。

而美国则给穆尔西施压,要求他以更坚定的立场应对反美袭击,并威胁说“埃及未必是盟友”。而埃及是美国最大的对外援助国,每年从美国获得的援助超过20亿美元。这样一来,穆尔西陷入了和过去的专制政权一样的困境,在国际关系的现实需要和民众的激烈诉求之间左右为难。更大的困难在于,专制政权并没有道德和选举上的压力,无论是拂逆民意还是顺应民意,都不会太让人意外;而对穆尔西这样的民选领导人来说,民意的向背是其政治生涯的根本。因此,经历了民主化洗礼的中东领导人,其外交上的腾挪空间不是变大了,而很可能是变小了。

“阿拉伯之春”让全世界对中东穆斯林刮目相看,极大地改善了穆斯林的形象。此次事件尽管从穆斯林的角度看怎么做都不过分,但在外界看来,那个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的旧的刻板印象似乎又复活了。虽然实施暴力的只是极少数伊斯兰极端分子,但不幸的是,和“9·11”一样,穆斯林作为一个整体再次免不了被殃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