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表的传说

一块的世界名表,是标定时间的仪表、精美的艺术品、传递人生哲学的载体。被网络曝光的,是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戴的表。外界看的,是佩戴它的人。

一块的世界名表,是标定时间的仪表、精美的艺术品、传递人生哲学的载体

被网络曝光的,是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戴的表。外界看的,是佩戴它的人

劳力士日历日志型系列,纯金表带表壳,市场估价26-28万。欧米茄星座系列,6-6.5万。江诗丹顿机械机芯,20-40万。雷达全陶瓷,3万。宝格丽,3-5万;浪琴名匠系列,1.5万。被网络曝光的,是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戴的表。外界看的,是佩戴它的人。

 

历史:257年和一个牌子

江诗丹顿,可能是杨达才手腕上曝光的最贵的一块名表。网络曝光的估价单上特意注明:机械机芯。而一个懂行的人会告诉你:高级机械表的入门价格,在3到5万元人民币之间,杨达才的多款手表中,不是每块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江诗丹顿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257年以前,18世纪中叶。

1755年,瓦舍龙有了自己的铺面,成为江诗丹顿的奠基人。半个世纪以后,瓦舍龙的孙子成功打开法国和意大利市场,江诗丹顿开始有了“世界”声誉。

1819年,江诗丹顿迎来转折。精明的商人弗朗索瓦·康斯坦丁成为合伙人,他为公司想出了座右铭:“悉力以赴,精益求精”,并且积极开拓市场,把产品成功推广到北美。因为有康斯坦丁加盟,公司产品开始以Vacheron&Constantin命名,包含了瓦舍龙和康斯坦丁两家的姓氏。“江诗丹顿”的译名,据说来自上海方言中对“康斯坦丁”的音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257年的历史,江诗丹顿为世界留下这样的传奇。

历史上,埃及法鲁克国王,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都曾拥有江诗丹顿。

它拥有世界最薄的一款腕表,机芯厚度1.64毫米,全表厚度2.25毫米。

江诗丹顿最贵的一款钟表Kallista(非腕表),1979年首度推出,价格已经高达500万美元(最高历史拍卖价曾达1100万美元)。工匠花费6000工时完成基本制作以后,珠宝匠还要耗费20个月为它镶嵌珠宝,仅钻石一项就要用掉118颗之多。

传统:钟表的贵族范

什么是名表的贵族范儿呢?

1906年,江诗丹顿在日内瓦市中心开设第一家专卖店。2006年,该铺面装修一新并以“江诗丹顿之家”命名。经理站在店里说:“在过去四分之一的千年时光中,江诗丹顿生产的任何一款钟表,只要拿过来,我们就能修。”

江诗丹顿可以提供三种定制服务:普通修改(根据顾客要求变更指针、表盘样式,或为左撇子做一款右手佩戴的腕表),定向制作(应顾客特殊需要重新设计关键部件,如机芯),100%原创。最后一种,每个零件都需单独设计,设计师要和顾客面对面交流,了解顾客想要达到的目的。

一旦启动100%原创,江诗丹顿每月至少和顾客沟通一次,不断调整设计思路。他们还在因特网上为这款表开设视频窗口,方便顾客随时了解工作进展。这种定制,不是简单的改头换面,而是制造产品名录中从未出现的新款。

毫无疑问,100%原创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就连江诗丹顿也承认,尽管开价不菲,有时“也难以判断到底有没有亏钱”。但是他们又觉得,能接下顾客提出的各种新颖要求,完成一款极具难度的原创产品,“也是件挺过瘾的事”。

2005年,江诗丹顿开始推出“面具”系列腕表。连续3年,每年推出一个系列,每系列包含4款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古老面具,每款限量25只。12个面具,总共300只腕表。江诗丹顿把“面具”嵌入表盘的原因,是看中它身上传递的时间和人生哲学。

江诗丹顿的设计师认为,他们选择的面具,最少也有一百年历史。它们曾被看成拥有某种神秘力量,在宗教仪式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是沟通神灵与人世的重要工具。时间流逝,面具里荷载的种种文化,渐渐沉淀下去,就像江诗丹顿的钟表,年复一年,用艺术的手法,诠释着自己对“时间”的理解。

有历史传承,又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制造哲学,名表身上的贵族范儿,大概就是它吧。

境界:人表如一

名表既是为人设计,和它有关的故事,佩戴者一定不能忘记。而手表戴得不合适,会出笑话,名人偶尔也犯错误。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最喜欢佩戴劳力士手表。再婚以后,他接受夫人卡拉·布吕尼建议,换成了百达翡丽。法国记者马上出口“称赞”:“这才是贵族派头!”这是刻薄的记者,绕着圈儿揶揄萨科齐不够“贵族”,因为在法国上层社会,普遍认为暴发户才会选择劳力士这样的“俗表”。

属于斯沃琪集团的浪琴表,以飞行员腕表著称,也和运动探险结下不解之缘。1927年,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白第一个成功飞越大西洋,浪琴表老板和林白熟识,随即为他设计了一款兼具导航功能的飞行时计。1892年,浪琴表为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提供专业计时。7年后,探险家路易·阿梅代·德萨瓦出发去北极点,身上也带着一块浪琴。

浪琴能够上天,却在美国人的登月计划中,落后于欧米茄一步。1969年,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当时,登月舱的电子时钟出了故障,阿姆斯特朗只好把自己的欧米茄腕表留在舱中备用。第二个登上月球的奥尔德林,有幸成为“第一块登陆月球表面”的欧米茄腕表的拥有者。

欧米茄的风采,甚至渗入到电影。1995年,布鲁斯南开始在007系列中佩戴欧米茄的Seamaster Quartz Porfessional腕表。略有遗憾的是,这是一款石英表。到了最新一任007扮演者克雷格这里,换成同一系列的Planet Ocean,机械机芯,算是找回点面子。

长期以来,欧米茄和劳力士一直领跑瑞士手表。直到1970年代初,欧米茄还是瑞士最大的成表制造商,销量稳居世界第三,号称“瑞士手表之王”。那么,劳力士是不是像法国媒体调侃的,只有暴发户才戴的“俗表”?

戴过劳力士的“俗人”,太多了。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手腕上就是一款典雅的劳力士钢表,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也戴过一只1952年款劳力士万年历金表。劳力士的探险家型蚝式恒动腕表,随着探险家征战喜马拉雅山,成为第一块登上珠峰的手表。在中国,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进口瑞士手表中最高档的就是“劳力士”,列为一级一等。到了澳门赌场,假如一时手紧,摘下劳力士立刻就能换到现金。

一块手表,特别是出自瑞士的世界名表,是标定时间的仪表、精美的艺术品、传递人生哲学的载体,也可能只是佩戴者或炫耀身份、或自我陶醉的一件奢侈品。一块名表,可以和历史、文化、传统、人生哲学发生关联。

可惜的是,当它们轮流出现在“表哥”杨达才们的手腕上,却让敏感的中国人嗅出疑似“贪腐”的浓重味道。

名表传奇

雷达

第一只以“雷达”做商标的成品手表,诞生于1957年,但是这家公司的历史,却追溯到1917年。1957年前,公司只生产机芯而不负责成表组装。

1962年,雷达生产出世界第一块永不磨损型手表。雷达表的工程师,成功地将碳转化成极小颗粒的钻石晶体,并用特殊技术使其牢牢附着于手表表面,令其达到10000维氏硬度,和天然钻石相当。永不磨损的宣传广告用语,中国人耳熟能详。

先建客户服务中心,再铺营销网点,是雷达表的一贯作风。良好的设施、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永不磨损的手表,也需永不磨损的优良服务标准匹配,才能锦上添花。

时至今日,雷达雇有470名工人,年产50万只手表,行销150多个国家,拥有5900家零售点。东南亚、日本、中国均是雷达表的主要市场。

宝格丽

对追求纯粹的人来说,宝格丽钟表的身世,颇有缺憾。

首先,它不是瑞士品牌,而是意大利货,现在属于法国LVMH.集团旗下。其次,宝格丽品牌并非钟表专属,而是集合了珠宝首饰、钟表、眼镜、皮件、香水、瓷器等多种产品的“大杂烩”。而且,宝格丽最早的经营范围,是珠宝首饰。

但是,1884年创立的老品牌、仍然坚持的作坊式手工生产模式,以及它在珠宝设计及镶嵌工艺上的强大优势,让宝格丽腕表珠光宝气,拥有令人爱不释手的魔力。有一些宝格丽名款手表,看上去更像精美的首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拓展中国市场,宝格丽专门制定销售政策,内地出售的每款宝格丽腕表,最多只比香港市场提价百元。还有,宝格丽虽然是意大利牌子,手表却是百分之百瑞士制造。1980年,宝格丽在瑞士设立子公司生产腕表,今天其营业额占公司总营业额的比例可以达到29%。

万宝龙

中国人最早了解这个品牌,从高级钢笔开始。1980年代,大陆介绍它的文字,用的是“勃朗峰”这个译名。

万宝龙是德国品牌,属于历峰集团,经营高档文仪用品、腕表、优质皮具、男士高级衬饰等产品。和宝格丽一样,腕表不是它的看家产品。1908年,汉堡银行家阿尔弗雷德·尼希米和柏林工程师奥古斯丁·艾伯斯坦创立万宝龙的时候,想的只是生产一种“极简便”的书写工具。

虽然腕表只是公司后来开发的产品,但是万宝龙的腕表,也有开创先河的惊艳之作。2010年,万宝龙推出的Metamorphosis腕表,可以在瞬间实现“变脸”,更换成另一副表盘。为了完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变脸”绝技,需要50个独立组件构成的机械系统以极其精确的方式协同作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