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评】防灾考核为什么总缺教训报告?

灾事处置首要尊重“预防优于救援”的原则,多些可公布的政府减灾教训报告,少些对灾民心态有刺激的表彰会,真正将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的思路调整到安全减灾上来。

责任编辑:朱红军 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陈佩 方芳

灾事处置首要尊重“预防优于救援”的原则,多些可公布的政府减灾教训报告,少些对灾民心态有刺激的表彰会,真正将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的思路调整到安全减灾上来。

2013年1月10日晚间始至今,北京市屡屡深陷雾霾天气中,PM2.5指数亦多次“爆表”,此时的京城近乎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雾都了。

同样是在1月10日这天,北京召开全市抗击“7·21”特大自然灾害总结表彰大会,虽然灾难教训十分沉痛,需要深刻汲取,但不免遗憾的是,至今人们未见到对“7·21”暴雨灾害造成的118.4亿元直接损失(相当于北京市近五年气象灾害损失总和的三倍多)及管理问题的深入剖析。这让人不能不担忧,对于城市防灾而言,比雾霾更窒息的是应对乏力,因为只有大胆客观地分析应急管理缺陷,才能使政府应急行为不陷入公信力危机。

事实上每每灾害事件发生,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有关部门历来不分“灾种”,很少公布客观的教训分析报告。相反的,我记忆犹新的是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很快组建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