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20120716)

辞官不归故里

20年前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辞官从商的历史记录,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记忆中。

从体制走向市场,成功者几希,大起大落,大好大坏,大喜大悲,能纳入人们视线的寥寥无几,本期封面介绍的几位,堪称佼佼者。

体制的严谨,和市场的活泼,成就了新时代的新士大夫。他们的成功和成就,依然仰仗于体制以及对体制的熟悉,以至于驾驭自如。

和纯粹的民营企业家相比,从体制里冲杀出来的辞官从商者,与体制仍有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合法或不违法挣钱,仍是一门大学问,这里只能姑隐其详,略去不谈。

辞官不归故里, 在市场中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难得。比起一百多年前的那批官商或准官商,比起苏联解体前后那些下海者,中国的辞官从商精英阶层,显然幸运多了。

——杨锦麟(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92派 辞官下海20年》

什么时候能再现92年官员脱离体制下海经商的盛况,那样就意味着,改革又继续了。

——苏格拉海底(新浪网友)

《张千帆 高考招生不公平》

张教授的名字最近频繁出现在各媒体上,皆因他的研究课题“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高考招生名利场啊,里面的腐败一言难尽,根本不是学者呼吁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就可以改变的。高校、地方政府、教育部,任何一方都没有动力去改变现有招生格局,牺牲的却是最广大的普通人家的考生。

——Kelly_Jin(新浪网友)

《命运交叉的路口——韩寒的同学们》

我来补充这篇文章随后的情节:丹华终于下了决心,加入了我们编辑团队,如同当年我放弃外企进入南方报业一样。前面是什么,我们都还看不清,但就这么走下去,找到真实的自我,大概就是目的。但当理想从天空降下进入现实后,一切都会很坚硬。对自我的挑战也就是刚刚才开始而已。

——陈垦(出版人)

《陈强 最浅的深刻,最好的坏人》

“演黄世仁的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想到更多的是他的这个角色,竟不知这位反派在生活中还是一位慈父,也是一位好公公。帮儿子打下扎实的表演功底,培养儿子的戏德;生活中还教导儿子要有夫德,赐“钢鞭”给儿媳妇监督。无论是演员,还是父亲,抑或其他角色,陈老都演绎得完美无瑕,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清尘(湖北读者)

《费翔 我没什么还需要证明的》

30岁,对于一个如日中天的男明星来说绝对是发展的黄金年龄,费翔却卸下光环,只身前往美国。从因为底子差唱歌时的“心虚”到经过历练后的镇定自若,确实,费翔大哥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

——若夕(广东读者)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