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 A股传奇,中场休息

作为中国股市符号之一,“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辞职成为市场关注热点。他何以成就此业绩,他的离去意味着什么?

“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走了,一个延续了7年的股市传奇画上了句号。“也许最终就是那么几个数字,这是基金经理的宿命。”王亚伟淡淡地说。

5月7日下午,北京西城区金融街通泰大厦12层,在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部会议室内,王亚伟宣布辞职。

以王亚伟内向的性格,他本不愿以新闻发布会的高调方式来宣布辞职,但考虑到“辞职”一事对市场的影响,华夏基金和他个人都有必要给华夏基金持有人及市场一个交代。

王亚伟为何在巅峰状态时选择激流勇退?他走上神坛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发生了哪些变化?他在坚持什么?

华夏基金原独立董事王连洲在微博里写道:“亚伟离职可以理解,体制不改,留人也难。”公募基金行业的监管及激励体制是制约基金经理发展的“天时”。

华夏基金内部股东数量增加,频繁的人事变化,改变了王亚伟的“地利”和“人和”。曾经有利于王亚伟成名的内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王辞职3天后,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因“个人原因”辞去总经理职务。“无范不王”,没有范勇宏,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王亚伟。

在外界看来,王亚伟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巅峰时期全身而退,既可保“金身不败”的名声,又可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一举两得。

寻找王亚伟

1989年,18岁的王亚伟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他是当年安徽省理科高考状元。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其实对电子专业并不感冒,反倒对证券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选修了经济管理学院的企业管理双学位,同学们曾对此不屑一顾。

1994年7月,王亚伟毕业,进入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就在这一年,范勇宏领导的华夏证券有限公司东四营业部成为全国最大的证券营业部,江湖人士赐予“神州第一营业部”的美称。

1995年下半年,王亚伟抵挡不住内心的冲动,跳槽到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担任研究部经理。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调研上市公司,分析企业基本面,为客户挑选具备投资潜力的股票。

王亚伟加入范勇宏团队时,东四营业部正处在高速成长期。1996年至1998年,净利润分别为5508万元、1.5386亿元和1.3445亿元,连续3年高居京城券商首位。实力雄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至沓来,王亚伟得以与这些证券市场的大鳄们建立起人脉关系。

嫡系人马组建华夏基金

1998年3月5日,时任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授命范勇宏筹建华夏基金。在仅有的十几名员工中,绝大部分都是“华夏证券系”嫡系人马。

据当时公开资料显示,公司高层多是“华夏系”嫡系人马,而王亚伟更是范勇宏从东四营业部带过来的嫡系中的嫡系。

4月28日,华夏基金发行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兴华”,王亚伟任基金经理助理,后升任基金经理。2000年1月,在全球网络股泡沫的浪潮中,王亚伟成功捕获大牛股——上海梅林,获得200%的收益,一战成名。其重仓持有的网络概念股中兴通讯、综艺股份也领涨A股市场。

王亚伟执掌基金兴华的3年业绩不俗。据Wind资讯统计,基金兴华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是90.48%,同期上证综指的涨幅是18.79%。

2001年12月18日,华夏基金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夏成长”成立,王亚伟出任基金经理,这是他执掌的第二只基金,连续两年跑赢大盘。

这一时期,王亚伟的选股策略是“投资基本面良好的成长股”,这与他1995年刚入行时的理念高度一致。

2004年,华夏基金人事动荡,而王亚伟也迎来了人生的一道大坎。当年5月、8月,华夏基金副总经理金旭、总经理助理江晖相继跳槽至其他基金公司。

与此同时,华夏基金同系企业——华夏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16亿元被曝光,同时被揭露投资股票市值亏损达7亿元、自营投资亏损17.9亿元、国债欠库约10亿元,外加10亿元左右的经营性亏损,直接导致其后华夏证券及华夏基金相继被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证券收购。

2004年年底,王亚伟因误判南方航空和中国联通,导致其所掌管的基金业绩下滑,排名行业倒数第一。

脱胎换骨

2005年4月,王亚伟被指派赴美学习9个月,暂时远离了舆论的是非批判。

在美国学习期间,王亚伟意识到,一个企业在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对应不同的投资者,从早期的天使投资、VC、PE到公开市场IPO,对风险和收益偏好不同的投资者可以在不同阶段投资一家公司,甚至上市后,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兼并收购或者投资企业垃圾债对一家企业进行投资。

在中国,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引爆了新一轮牛市。

牛市到来的前夜,华夏基金再度陷入人事震荡,创始高管团队只剩下范勇宏、王亚伟、滕天鸣和张后奇4人。

“华夏系”公司在股权层面也进入了动荡期。2005年9月,华夏证券被中信证券收购,改名为中信建投。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被更名为中信建投北京东直门营业部。华夏基金被收购只是早晚的事。

2005年12月,王亚伟从美国学习归来,物是人非,公司里新面孔多于老面孔,股市环境也今非昔比。在基金经理青黄不接的断档期,王亚伟成为范勇宏手里唯一的王牌。12月31日,王亚伟被任命为华夏大盘基金经理。

范勇宏需要王亚伟们把行业第一的宝座从南方证券手里夺过来。据申银万国证券官网公布的“历年资产规模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一览(不含联接基金)”数据,2004年,华夏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被南方基金超过,连续两年排名行业第二。

骑上牛背

2006年,范勇宏招募刘文动加盟华夏基金担任投研总监。刘文动对投资时点的把握能力很强,尤其是大势的涨与跌。王亚伟的强项是对个股的选择,王刘二人堪称绝配。

王亚伟的投资哲学也在逐渐形成。他坚持认为专业投资者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一套能够体现自己风格、并适合自己运用的投资方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投资者要想抓住大牛股,必须学会过滤信息,抓住投资的关键。

在挑选个股方面,王亚伟只选择投资那些“只输时间不输钱”的股票,这类股票通常具备低风险高收益特征,能够在业绩支持的情况下,获得稳定和持续的成长。

在外界看来,王亚伟的这些投资理念应属“价值投资”范畴,但王不认同以价值投资或投机来鉴别不同的投资风格。他坚持认为,价值投资与投机的唯一区别是投资者有没有对股票做过认真仔细的研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股票做认真的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可采取灵活的策略。”王亚伟操作过的股票都出现高换手率现象,这与投资者通常理解的价值投资精神相违背。

2006年,王亚伟开始重点关注未股改股票、重组概念股票、资产注入概念股票、隐蔽资产型公司股票等股票种类,对这些其他专业投资者不感兴趣的冷门股的挖掘,成就了王亚伟的传奇。

在很多人看来,重组概念股与王亚伟倡导“有业绩支持的成长股”概念冲突,但王认为,重组股是中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很多投资机会。

王亚伟选择“冷门股”的逻辑是:当基金经理们都倾向于选择某只或某几只股票,那说明这些股票的确是好股票,而基金经理又必须完成打败指数的重任。因此,如果抱着从众心理去购买热门股,从概率上来说,他超越其他基金经理的可能性就很小。

为了配合王亚伟的投资理念和选股范围,华夏基金降低了“华夏大盘精选”所投资股票的市值门槛。2006年11月,“华夏大盘精选”把大盘股的定义修改为总市值不低于15亿元。按照这一标准,很多中小股也成为“华夏大盘精选”可投资的品种。

2006年,王亚伟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投资业绩,但依然未能获得行业领先的地位,“华夏大盘精选”以154.49%的业绩跑赢大盘,但在118只基金中只排名第12位。

成神之路

2007年,中国股市进入牛市上升期,王亚伟也逐步走向神坛。

2007年1月15日,华夏基金耗资500万元申购华夏大盘精选基金份额。随后,华夏基金发布公告称,因基金持有的部分股票处于股权分置改革中,预计上述股票复牌之后会给基金的净值带来较大影响,为保护持有人利益,暂停本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的申购、转入转换和定期定额业务。

因为不受基民申购的困扰,王亚伟可以按照自己的策略和节奏进行投资,无需为短期业绩排名所累,这直接让其在排名争夺战中受益。

重视基金业绩而不是规模,王亚伟的成功受益于于范勇宏的这种理念。

2007年下半年,股市的火爆行情带动基金行业的疯狂扩张。基金公司为了追逐短期利益,通过大比例分红、份额拆分、封转开,及种种持续营销活动,进行规模扩张。在范勇宏看来,这种重规模轻业绩的发展模式最终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他坚持让华夏基金不通过这种方式盲目扩充规模,而追求有品质的增长。

2007年,由于对牛市判断较为准确,华夏旗下大部分基金都保持了行业前1/2的位置。王亚伟执掌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更以226.24%的净值增长率高居国内各类型基金之首。

王亚伟成为了“中国最赚钱的基金经理”。至此,华夏基金成功超越南方和嘉实,资产规模扩张到1700亿元。

2008年上半年开始,中国股市由牛市转入熊市,年中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股市出现断崖式下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王亚伟依然为市场所热捧。10月20日,由王亚伟担任基金经理的华夏策略精选发行,一日便募资15.83亿元。王亚伟开始同时管理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精选。华夏策略精选在成立之后就一直不开放,只能赎回不能申购。

2008年,华夏大盘精选以34.88%的单位净值跌幅在抗跌榜上位居第二名。这一年,华夏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冲过2000亿元大关,奠定了华夏基金成为“中国最大基金公司”的地位。

2009年12月31日,华夏大盘精选以116.19%的收益率领先竞争对手0.11个百分点,再次夺得年度收益率冠军宝座。王亚伟投资和重仓的股票被投资者大肆追捧,形成A股独特的“王亚伟概念股”板块。

成名给王亚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所谓的“王亚伟概念股”。他开始变得畏首畏尾。入手之前,王亚伟都要考虑一下:买了之后会不会被广泛报道,散户跟着买赔钱了怎么办?

更让人担忧的是,王亚伟还没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王亚伟要去调研”的消息就已经在市场里传开了。与圈内外正常交流,王亚伟不敢轻易发言,怕不成熟的观点被媒体报道,由此造成误伤无数。

久而久之,他离市场越来越远。

黄金一代离去

在华夏基金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潜在冲突始终存在。

2006年3月,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100%的股权。华夏基金董事会中除了王东明和范勇宏外,只剩3名独立董事。股东和管理层双方的权力得以平衡。

2009年7月,坊间传出,王亚伟与范勇宏将辞职的消息,事后王亚伟和华夏基金均出面否认。此时,正是证监会批准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之时。

2010年1月1日,证监会暂停华夏基金新产品的申请。10月13日,华夏基金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被暂停受理、审核。当年,证监会为了加快基金发行的速度,开设了5条审批通道,而且,基金公司能同时申报2只及以上的新基金产品,这使许多基金公司受益,而华夏基金则错失了良机。

2010年7月,华夏基金正式公告,王亚伟不再担任华夏基金投委会主席一职,该职由范勇宏兼任。8月、11月,中信证券先后出让华夏基金31%和20%股权给5家公司,获得股权转让收益83亿元。

以范勇宏为代表的华夏基金管理层一直希望主导股权转让的希望破灭了,而管理层向股东方提出的股权激励要求也未得到回应。在此期间,又有传言称王亚伟、范勇宏将双双辞职,后遭华夏基金与证监会否认。

华夏基金管理层决定另起炉灶搞股权激励。2010年9月21日,由华夏基金和北京汇通高华咨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北京华夏人理财顾问有限公司成立,其中华夏基金出资1020万元,占51%。华夏基金管委会成员赵献武、华夏基金深圳分公司总经理谢国满分别是股东公司的股东。

2010年至2011年,王亚伟的业绩未能获得行业第一的名分。这多少让人对这个神话有些感伤。2010年,王亚伟执掌的华夏策略精选和华夏大盘精选分别以29.50%和24.24%的收益率排名偏股基金第三名和第七名。2011年,华夏策略精选和华夏大盘精选分别下跌14.25%和17.10%,未能进入行业前10名。

2012年1月 ,市场上传出消息称,王亚伟或将离开华夏基金,遭到华夏基金否认;4月23日,华夏基金公布一季度业绩报告,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出现大量赎回;4月29日凌晨,范勇宏给媒体圈人士发短信称:“王亚伟辞职了,谢谢关心”;5月7日,王亚伟辞职一事被证实。

在此时提出辞职,王亚伟解释:“现在华夏基金股权转让落定,可以重新开始发行新产品,业务能够正常发展了,公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而自己“有一点力不从心”了。

5月10日,范勇宏辞任华夏基金总经理职务,担任公司副董事长。

至此,中信证券彻底控制了华夏基金,“最牛基金经理”的传说也告一段落。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