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评】雾霾溯源,法律不应是“花瓶”

我们不是没有法律,而是执行无力。那么重要的法律,长期沉睡,本是环环相扣的立法,在现实中却战力全无,这可能比漫天雾霾更令人扼腕。

责任编辑:曹海东 何海宁 助理编辑:袁端端

我们不是没有法律,而是执行无力。那么重要的法律,长期沉睡,本是环环相扣的立法,在现实中却战力全无,这可能比漫天雾霾更令人扼腕。

年前,神州140万平方公里土地雾霾沉沉的奇景为旧历龙年画下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模糊句点。面对雾霾,我们至少要知道,谈虎色变的PM2.5究竟从哪里来?烟花爆竹、人体碳排放、汽车尾气?这些源头嫌疑犯可能都对,但如果我们诚实,莫要忘记,工业企业必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大户。

工业企业污染物减排已不能回避公众的目光,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企业排污基本情况要能够进入公众视线,具备被监督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前提少不了排污基本信息公开。这方面,我们现有的法律准备好了吗?

就法律资源而言,似乎比较乐观。

远溯到1982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