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鲜花与霉变都很真实

    中国的“知青大返城”为什么会肇始于云南?这个选题使我酝酿了很久。作为当年云南兵团子弟学校的教师,我见证了一幕幕往事。
    但当时太年轻,根本不理解这个事件的真相……我记得那是1979年的早春,20出头的我与几位知青教师,搭乘一辆铁牛55型拖拉机,仓皇离开西双版纳。时值开学前夕,我没敢和学生们告别,他们是老农垦的子女,我作为云南兵团一师一团四营六连分校班主任,把他们从三年级带到六年级,眼看就要毕业,我却走了。记得我是在中午走的,翻越了版纳北缘的大渡岗,回望身后群山,心中猛然大恸:旱季威猛的太阳,照耀着无边无际的橡胶林,林地间裸露的红土新鲜而刺眼,那里,埋葬了我们多少年轻人的梦想?
    那一刻,我们泪流满面,齐声高喊:云南,老子今后撒尿都不朝你这个方向!
    却错了。
    将近30年过去了,与我当年一起去云南的近千名云南知青,几乎都回去过,有的还带着子女。他们回云南找寻什么?他们的子女,能够理解父辈当年的爱恋、苦痛和久留心底的诉说么?而无数次聚会,还让我认识了来自哈尔滨、海南岛、山东和贵州的知青,他们对云南知青充满敬意,并一次次感谢云南知青为改变整个知青的命运所作出的最率先的决绝。
    然而细想,一代知青的云南情结或许被诗化了,就像历史的故纸被一遍遍放大后,看到的只是字里行间的鲜花,忘却了故纸本身的霉变。当茅棚的油灯熄灭多年后,在那片遥远的晴空下,曾经的欢乐与痛楚,热血与冷泪,还蕴藏着怎样的温暖与狰狞?卡尔维诺说,“人与人的生命质量不可能同样厚重”。是的,我们之中有谁,敢轻言自己青春无悔?
    作个了结吧!快30年了,好些事情的真相才慢慢明白过来!于是,近两年来,我曾辗转渝蓉滇沪,记录着,思考着,打捞着……旨在还原知青运动链上那猝然断裂的一环。它应当被记忆,因为它是我们那一代知青的亲身经历。
    云南知青返城虽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断,却改变了上千万人命运的走向。文中的数据、时间、政治人物的说辞等都有据可查。这不仅因为我本人是学历史的,更在于我们这一代知青中有太多的人(包括丁惠民本人),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连当年北上捐款的账本(谁捐了多少钱均一笔笔记着)、当年上山下乡的红旗等都还保留着,中央首长接见他们的每一句话,更是由多人记录在案。他们说“这是历史,不敢忘记”。因此,我反复核对了文中的提法和细节,并作了认真修改,为的是对自己和对那个短暂而又漫长的历史,有一个准确的呈现。

 

(责任编辑  马莉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