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码】活在心灵中的“希望”

一个人心死了,但肉体仍然可以苟活。谁如果善于自我劝解,学会“难得糊涂”,不去理睬什么精神、心灵、自由、尊严,那么,即便人生像果戈理《死魂灵》中的主人公那样庸俗、浅薄、蝇营狗苟、鼠目寸光,也照样可以觉得自己活得很滋润、很幸福。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死魂灵不是灵魂,而根本就是没有灵魂,真正的希望是不可能驻存在死灵魂里的。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李晓宁

不去理睬什么精神、心灵、自由、尊严,也可以自我感觉很幸福?

中国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在美国心理学家施奈德(C.R.Snyder)的《希望的心理学》中,有个类似的说法叫“心理死亡”(psychological death)。其实在这两个说法中,死去的都不是“心”,而是希望。希望是存在于心灵或灵魂中的东西,一个人没有自由的心灵,便不可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希望。

施奈德把“心理死亡”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由目标导向的思维衰退,直到像植物般冷漠的程度。他写道:“一个人心理死亡的时候,他处于一种对人生目标冷漠、麻痹的精神状态。儿童和成年人都有某种希望的念想,希望的死亡是一步一步地发散出来的。它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