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救援:这次要低调、协同、高效

汶川经验,正促使芦山救援的大改进。在芦山救灾中,“空中远程快速投送、三军协同和全天候作战”理念也渐渐明晰。全军动用了强大的空中投送力量,还投入了众多国产装备,军队徒手救人的现象几乎不复存在。搜救机器人、无人机等众多国产高技术装备也加入了芦山救援。

责任编辑:曹筠武 杨继斌 苏永通 叶伟民 姚忆江 何海宁

编者按:在飞往震区的飞机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宁肯动作稍大,救助的力量要大于灾害的力量。”视察灾情后,李克强要求“科学评估、科学指挥”,在灾区的每次会议上,他都强调要科学施救。

正如总理所言,科学才是第一救灾力。经雅安地震检验,汶川后大幅重建的国家救灾体系显示出及时的响应和强力的动员。雅安救灾同时对救援行动在信息研判、组织调度上提出更高要求。

芦山县太平镇上的临时停机坪,一位伤者正被送上直升机。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从汶川到芦山的短短五年间,从天到地,多军种指挥协同的立体救灾网已初步成形。

4月20日8时30分左右,叶烈箭驾驶“米-17”直升机紧急升空。9点,飞行员拍下了第一张受灾情况照片,而一张摄于9点15分的现场图片,成为第一份“灾情报告”,出现在众多电视台的画面里。

9时55分,一架海军遥感飞机也从绵阳机场紧急起飞,赶赴芦山上空。飞机遥感探测速度快、周期短、精度高,便于判断地震、泥石流等大范围地质灾害。

一场情报侦察、多军种协同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测验在雅安开考。

“天眼”寻找生命的微光

他们的任务是第一时间判断灾情,汇报给“家里”。

空中侦察最为有效。叶烈箭驾驶的“米-17”直升机升空不久,空军又出动多架次的侦察机,进一步掌握滑坡、道路和桥梁的损毁情况。

“多数三层以上的老旧房屋都倒塌了,不少公路和桥梁也因山体滑坡而中断。”成都军区陆航旅政委文银川从驾驶窗往下观察灾情。

“很多媒体报道说,空军是当天10点多才派出飞机,这其实已经是我们第二波的侦察了。”成都空军宣传干事包梓成说,他们无意纠结孰先孰后的细节。

4月20日10时,两架陆航直升机抵达芦山县上空,这次机上的乘客包括四川省省长魏宏和成都军区参谋长周小周。另一架直升机由成都军区陆航旅旅长栗国驾驶,他们的任务是第一时间判断灾情,汇报给“家里”。

芦山地震当天,《解放军报》报道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5架无人机,取得了分辨率为0.16米的影像资料,“可以清楚区分出枝杈上斜挂着的高音喇叭”。十多小时后,成都军区某特种作战旅侦察分队也派出多架次无人机,对灾区进行实时画面传输。

而在更高的太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更是启动了实践九号A星、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星、环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