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黑金”:“三不管”地带的密室交易

债市“老鼠仓”窝案由各类参与游戏的金融机构和内部人分肥,而这个市场,恰恰是监管各方的交叉地带。债市频频案发背后,是金融机构内部人利用自家账户,与机构做交易,牟取不当利益。这种行为等于直接将手伸进了公众口袋。

责任编辑: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石晓霞 张明萌

债市频频案发背后,是金融机构内部人利用自家账户,与机构做交易,牟取不当利益。这种行为等于直接将手伸进了公众口袋。 (何籽/图)

债市“老鼠仓”窝案由各类参与游戏的金融机构和内部人分肥,而这个市场,恰恰是监管各方的交叉地带。

这种密室交易,看似与散户无关,但实际上受损的依然是公众。

“查水表”的来了。

“他们和各种资金打交道,有人拿杯子舀了一点发现没事,就又换盆来装,还是没事,最后接了一根自来水管到自己家里——现在查水表的来了。”这是最近金融界广为流传的一段描述。

从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邹昱被调查开始,在总量25万亿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一场稽查风暴正愈演愈烈。

时至今日,从交易员到部门总监,债市参与者已成“惊弓之鸟”。这些平日里深谙游戏规则的江湖老手们眼下战战兢兢,相互打听着传闻,时刻关注媒体报道和微博动向,以评估事态下一步走向。

银行、基金等机构已经对固定收益部门进行了自查,重构合规系统,交易员不再敢进行任何稍有违规嫌疑的交易,一些券种甚至无人接盘。

而南方周末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农信社、农商行和城商行已经停止了债券业务。“现在是整个债券业务都暂停。”多位消息人士表示,“这些小机构管理层在看到出了一系列大案之后,因为怕惹事,直接下令先不做了。”

拔出萝卜带出泥

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邹昱并非第一个被带走的涉案者,但他掌管的万家添利B在2013年4月15日的异常大跌,成为债市风暴众所周知的导火索。

这是一个规模比A股更大的市场,截至2013年2月底,中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6.6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托管量为25.4万亿元,占比95.3%。

债券市场上,玩家都是机构,没有散户。各类机构,诸如银行、基金、保险、券商、农信社、财务公司等非金融法人机构都在其中。

看上去,债市和散户相隔很远,但实际上利益紧密相连。原因在于,这些机构的资金筹码绝大部分来源于公众,有养老金账户、保险资金账户、企业年金账户、银行的理财产品资金、公募基金募集的资金等等。机构只是作为资金的托管方购买债券获益,而发行债券的既有国家(例如发行国债),有地方政府(例如发行城投债),也有企业(例如发行企业债)。

审计署对银行间市场交易主体的调查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而事件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2010年财政部国库司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张锐的案件。张锐不仅在国债招投标过程中舞弊,帮助商业银行以较低的利率中标国债,其本人也涉嫌债市二级市场的“老鼠仓”,获利以千万计。

这起牵涉核心部门的案件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不可忽略的一个背景是,因为股市难振,作为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场是金融改革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债市扩容在即,但扩容之前先要清理干净。而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类似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