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清末的本本主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除了诉讼和纳税,“政府和人民几乎不生关系”。但人民自己“却有种种类乎自治团体的联合。清末一些人却因外国的地方官多,“发现”了中国的问题:只要无官,即是不治。正因此思路,基层的议会并未产生,一县设置数百官吏却渐成事实,后来还在步步扩充。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罗雪锋

若官少而世治,该大得表扬才对;那时一些人却因外国的地方官多,“发现”了中国的问题

我曾说清末朝野对国情和外情的不少认知,都已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所谓想象,是一种有凭借也有期望的构建进程。清季新政时期,也曾依据外来的新观念,反看中国社会,构建出一些几乎可以说想当然的“现状”。

自鸦片战争起,中国在对外竞争中屡屡失利,不少人反求诸己,回向传统找问题。康有为曾说,“数千年之文教,不能以数十年之贫弱屈”。只要去掉中间的“不能”二字,便是那时(以及现在)很多人的写照。中国传统并非没有问题,但这些人确因近代几十年的屈辱,便否定了几千年的教化。还有一个较少为人所注意的连带现象,颇类后来的出口转内销——明明是对外打仗不行,却反求诸内,看到了作战之外的社会问题。

在对中国传统政治的诟病中,一个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