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片时代”来了

即使在拍摄大片的那几年,陈可辛不断对媒体诉说自己的“算计”。香港导演习惯了最多几千万的中等成本制作,面对内地只有过亿才有人投资的电影市场,他一直在呼吁2000-5000万投资的中等成本电影。2011年下半年,《中国合伙人》找上门来,陈可辛终于可以用4000万预算,开始拍一部“中片”。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陈延舟 葛佳男

2005年香港导演陈可辛北上,开始“被大片”的七年导演历程。从成本七八千万、“不像大片的大片”《如果·爱》开始,接着是投资3亿的《投名状》,在“华美路线”古装片大环境下,让演员脏兮兮、场面也更血淋淋;2009年投资1.5亿的《十月围城》用了明星人海战术,包括启用李宇春、巴特尔这些有强大号召力的电影新人。

陈可辛心中有数,单看大片的票房都有两三亿,而要对比它们的投资,充其量只是“不亏钱”。这种“不亏钱”走到2011年他的“非典型武侠片”《武侠》,亏了钱。

即使在拍摄大片的那几年,陈可辛不断对媒体诉说自己的“算计”。香港导演习惯了最多几千万的中等成本制作,面对内地只有过亿才有人投资的电影市场,他一直在呼吁2000-5000万投资的中等成本电影。

2011年下半年,《中国合伙人》找上门来,陈可辛终于可以用4000万预算,开始拍一部“中片”。而在影片拍摄之中,陈可辛更欣慰的是,他不是个案,从《失恋33天》的小成本大收益开始,内地电影迎来了“中片时代”。

以下为陈可辛自述。

大片没那么风光

2002年是中国大片时代的第一年,到2012年底《泰囧》上片,刚好十年。从《英雄》开始,完全是大片。当时中国观众还没有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大家都看盗版。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