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关键词 记录企业公益25年

平安希望厨房项目让江西平安希望小学的孩子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希望小学

1990年5月19日,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基会,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中心小学原址上修建了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此后,援建希望小学逐渐成为了民间公益善行与政府善举的一种合作方式。

自1991年不断涌现的“大眼睛”“大鼻涕”“小光头”等孩子的照片,感动了全中国,也推动这项工作广泛开展起来。希望工程,几乎就是那个时代中国公益的代名词。

希望小学由于具有项目实体可查、便于回访监督、公益效果切实可见等特点,在近年被许多企业和民间人士通过舆论监督、独立运作的方式,将这种公益行为变得更加透明规范。如巴曙松等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发起筹建的雅安石棉县希望小学,在此次雅安地震中屹立不倒,被网友誉为“房坚强”;最近陕西中奖5285万元的彩民,以个人名义捐资30万元兴建希望小学,他在捐资筹建希望小学时也选择与当地校长直接联系,从而避免善心旁落。

而中国平安等企业,通过多年的公益探索,在希望小学的运作上逐渐形成了自有的一套体系。中国平安自1994年于安徽省六安市捐资兴建了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努力,在全国各省、市边远贫困地区捐建了106所平安希望小学。除了援建,中国平安也同样重视希望小学的维护。从2007年起平安设立“ 平安希望小学日”,启动希望小学百万维护计划,每年划拨百万元维护专款,用于各地平安希望小学的维护,对各校校舍进行修缮,不断改善和提高孩子们的求学环境。同时平安发起“平安希望小学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和“平安希望小学教室培训计划”,为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中无私奉献的老师提供物质鼓励,并为他们创造去其他城市一流学校观摩学习的机会,提升业务技能。中国平安对希望小学的投入,已不再是单纯的捐建,而是形成了“援建——维护——鼓励自生”配套的公益体系模型。

植树造林

或许中国人对“环保”这一概念的最早印象,就是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植树造林活动。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近几年春季北方沙尘肆虐之时,公众对植树造林的呼吁和关注热情。如果说中国第一批环保关注者对动物保护的热情,还是限于圈子的小规模行动的话,植树造林就是普通公众广泛亲身参与环保公益的开始。

现在已经难以查证改革开放后,究竟是哪一年哪些人完成了第一次植树造林活动。但1980年3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可谓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植树造林发出的第一个重要指示。此后1981年12 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义务植树”也成为了一个新词被提及至今。1982年的3月12日,邓小平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了中国的植树节。

不得不提及一位日本老人——著名的沙漠治理专家远山正瑛先生。他以八旬高龄多次前往内蒙古亲自植树治沙,还号召日本国民每周省下一顿午餐钱,来中国植树。在他的带动下,包括他子女在内的一万多名日本友人先后来到内蒙古恩格贝植树。在远山先生逝世后,他的部分骨灰按照其遗愿葬在了当地,可谓植树造林史上的一段佳话。

近年植树造林已不再是环保领域的核心话题,但仍然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最积极踊跃参与的项目。企业的造林行动则从未间断过,阿拉善SEE等著名民间组织更是专为造林治沙而成立的。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两年来共同开展“万亩平安林”活动,在全国12个省份营建万亩平安林。营建过程中根据当地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种类的树木进行栽植,在保持水土的同时,也能繁荣当地的林业经济。该项活动于2012年发起,并在2013年持续进行,目前已经完成了河北承德、内蒙古多伦等地的造林计划。

作为志愿者之一的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在给同学们上体育课。

支教助学

支教助学,这种促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分配的公益行为,在给贫困地区带去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这些地区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成为了城市与农村文化交流的桥梁。

官方发起的最知名的支教助学行动,当属“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它是由共青团中央等四部委于2003年发起,每年公开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基层社会管理和基层青年中心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支教助学真正的国家行为即从此展开,而国家也鼓励优秀青年扎根西部,从而将支教助学工作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

不过我们更为熟悉的是由企业、媒体、公共人物或NGO直接发起的支教助学活动。从2007年开始,中国平安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平安希望小学支教行动,截至目前,共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超过2000名志愿者参加了支教行动,帮助学生约三万人次。2009年,平安开始在平安希望小学建设多媒体教室“梦想中心”。目前在四川北川、四川拱星、贵州、重庆等地建成的12 所已经成为当地学校现代化设备的硬件升级样板工程。

另外,中国平安也携手《南方周末》,针对西部乡村代课教师进行下岗再就业培训的“燃烛行动”。通过对乡村代课教师的帮扶和培训,使其获得创业资金和农技技术,授人以渔,从而努力弥补教育体制变革留下的缺陷。于建嵘教授等人发起的随手公益项目中,也包括了支教、关爱乡村教师、设立农村免费图书点等内容。

经过多年发展,支教助学已经从单纯的上课和捐赠教学物资,演变出开发乡村小学第二课堂教育、关爱乡村代课教师、乡村图书馆建设、关注乡村儿童营养等多个支流,将这一公益事业落实到乡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

公益基金会

公益基金会在中国的进化史,可以看作是社会多重问题发展的一个集中缩影。在2004 年以前,国内只有官方公募基金会,企业和个人所能做的,是捐款到这些公募基金会名下的某个项目,然后通过对方的公开信息来查询善款去向。

2004年国务院公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之后,正式开放非公募基金会,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随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立了“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截至2011年12月31日,国内目前共有基金会2561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202家,非公募基金会1359家。

非公募基金会的出现,代表着以企业为主的组织机构,可以自行决定公益资金的用途,而不必通过官方公募基金会的渠道,也不必再向后者缴纳善款管理费。在众多非公募基金会中,除了企业基金会已经成为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动机以外,企业家联合创办的企业家非公募基金会则是更为瞩目的一种。唯一成功从非公募转身公募的壹基金,便是企业家办基金会中的领军者。

“明园慈善基金”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下设立,于2007 年成立,由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及其家人捐资设立。首期捐赠2000 万元,通过逐年追加达到1亿元的目标捐赠额,用于扶贫帮困和赈灾、关爱妇女儿童以及贫困地区青少年成长、支持文化发展等公益慈善事业。截至2012年,“明园慈善基金”出资援建了5所明园学校,并设立了明园奖学金,激励明园小学的学生勤奋向学、发奋图强;同时,“明园慈善基金”还设立了奖教金,鼓励在明园学校任职的优秀教师,解决贫困教师的生活困难,使其能够安心教学,努力培养下一代。汶川地震期间,“明园慈善基金”向灾区捐赠500万元。

志愿者

自从1993 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青年人的热情和不求回报服务社会的精神,统一以志愿者的方式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1995 年全国开始进行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设工作,1999 年8 月广东省通过了国内第一部省级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0 年3 月5 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与此同时,志愿者行动的服务领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目前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志愿者项目有: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海外志愿服务活动、可可西里珍稀动物保护、奥运会

和残奥会志愿服务项目等。志愿者及其无私的服务,为中国二十五年间的公益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家鼓励和民间欢迎的整体氛围中,志愿者服务自然而然地被企业借鉴为公益实践的主体。

一些企业由于其业务模式和组织结构,在志愿者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其中,安利中国由于其有效的志愿者服务实践,成为了2010 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专业支持机构,为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提供培训。

中国平安在2010年正式成立了“员工志愿者协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环境等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11年,平安志愿者服务时间已累计超过109,944 小时。一方面,平安广泛发动内部员工参与到各种志愿者活动中,如与外部志愿者组织曲吉梅朵爱心联盟合作的玉树灾区救助公益项目,以及类似“至诚理财团队”这样的内部志愿者团队单独参与的关爱西安市灞桥区狄寨镇“儿童村”的活动;另一方面,平安也尽企业所能,帮助志愿者活动,如此次雅安地震中平安为奔赴灾区的志愿者免费提供保险的善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而当志愿者服务融于企业文化时,公益行为也成为了企业理所应当的社会责任。

NGO

中国NGO 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起步,1995 年第四届妇女大会NGO 论坛,使中国大多数官员第一次接触到NGO 这个词。从1996 年起,中国NGO 开始浮出水面,他们关注的领域十分多样:环境、妇女、儿童、乡村、教育、劳工等等,但将他们推到台前的,仍然是几次大灾中的救援行动。

2008 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众多NGO 积极参与地震救灾和震后重建,站到了社会关注的核心焦点。此后多元共治社会的提倡,以及注册管理体系的放开,使各类NGO 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

雅安地震发生后,大量NGO 利用社交平台发动慈善捐赠等“微公益”行动,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资源,前往灾区,充分发挥了机动灵活、行动迅速、透明度高等优势,可以发现,在这次救灾中NGO 开始了相互间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救灾效率。

在过去20年中,NGO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NGO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视企业为金主,希望企业可以对自身项目发生兴趣,而企业则对NGO抱有防范与不信任的心态。如今在NGO受到政策鼓励和民意追捧的形势下,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专业性和行动力,是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两者其实处在平等的地位。

企业公益也在经历数年的发展以后,尤其是经历大灾救援考验后,发现自身的短板,认识到专业公益比“包干”公益更能获得肯定,因此,很多企业开始主动向NGO伸出橄榄枝,寻求优秀专业的合作伙伴。

中国平安非常重视与NGO的沟通与合作,自1994年起,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在全国援建平安希望小学,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改善就学条件,2006年中国平安首次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设立了“中国平安公益基金”。

2002年,中国平安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价值1000万元的38辆献血车,开启献血活动、为骨髓捐赠者捐赠保险等红十字活动。

2009年起,平安与“真爱梦想基金”在平安希望小学建设多媒体教室“梦想中心”。

2010年2月起,中国平安组织公司员工组成JA 支教团队,每周二、四分别到上海东昌中学和宜川中学给高中学生上“青年理财课”,以普及理财知识,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2010年至2011年,中国平安联手气候组织参与百万森林计划,捐资550万元以平安车险VIP客户及电销客户名义捐种110万棵沙棘树苗,以改变西部干旱地区的气候环境,抵消客户驾车带来的碳排放,鼓励客户以低碳的方式出行。

2011年,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援建的42所“希望厨房”也在广西、宁夏、山东、安徽等地落户,帮助改善学校孩子的就餐条件。

2011年和2012年,中国平安积极响应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倡议并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承诺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积极的环保改变。

2012年,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手开展“绿色希望工程-万亩平安林计划”,在全国12个省份共建造一万亩“平安林”,每片平安林计划种植约10万棵不同种类的树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未来。

2013年,中国平安通过壹基金向雅安灾区捐款650万元,并于5月7日联合壹基金共同发起“儿童平安”项目,旨在普及儿童减灾防灾教育、为地处灾害频发地区的儿童建立长远帮扶机制。

低碳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被誉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

自2003年以来,我国国务院先后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能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国务院的号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碳排放、碳交易、碳中立这些关键词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2010年3月,中国平安正式启动“绿色承诺中国平安”低碳100行动,将100条绿色低碳举措贯穿在业务推动、日常运营及社会公益三大方面。运营层面通过各种节能减排举措和技术,减少在日常办公、物业管理、后台作业等各运营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整体运营绩效。业务层面充分结合平安业务特点和低碳经济趋势,研发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等。同时将“低碳”与“健康”相结合,倡导全体员工加入到“低碳生活健康行”活动中来,倡议员工“低碳出行、快乐步行,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来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是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基本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尽国际义务,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出路。

公益透明

透明,是公益组织立足社会、赢得公信度的前提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公益行为公开透明的要求,对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动态性,公开内容的多样性、细致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诉求。据民政部调查,国内75%的慈善组织信息不透明,接受调查的近90%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不满意。郭美美事件后的网络调查显示,多达46.2%的人认为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的深层原因是“红十字会内部情况长期不透明、不公开、组织神秘”。

如前文所述,公募基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善款的唯一合法流向,导致这些机构已经习惯了“闭门操作”,个人和企业都无法详细得知善款的全部去向。而对于企业来说,一旦合作对象不够透明,企业的慈善公益行为本身的可信度也会被降低。因此,企业也加入了要求公益公开透明的行列。

2011年8月23日,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正式颁布,明确提出“推进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查询、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逐步形成对慈善资金从募集、运作到使用效果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公益慈善机构随即进行改革,壹基金在过去一年来,为公益组织提供系列解决方案,通过开发财务信息披露模板、透明指数、财务培训班、“自律壹夏晒”公益等活动,以倡导、资助和评选的方式,推动整个行业的透明。

中国平安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公益透明度的重视,2011年,中国平安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免费午餐,利用相对透明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发起“一次传递,百分温暖”微博线上活动,引起了公益明星的热情参与,微博转发超过20万次,网友评论达到2 万条。对于捐献的物资,设置专人来负责管理,保证物资落实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并在网络公布数据,接受大众监督。

2013年1月5日,民政部主办的“中民慈善信息中心”发布《2012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报告建议政府资助建立统一的慈善信息公开标准及奖惩机制,搭建公益慈善行业公共的信息平台;行业建立透明自律联盟,形成政府、行业、媒体与社会公众多维的中国慈善透明监管体系。

责任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比“企业公益”更大范畴的概念,是在本世纪初期进入国内的,在证监、银监等政府监管机构将其引入企业规范后,正在成为指挥企业公益行为的上层管理体系,而企业每一年的责任行为,包括慈善公益在内,都会在责任报告中集中披露。

自2006年国家电网发布我国第一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且受到总理温家宝的鼓励和支持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006年发布了23份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超过了2000年到2005年6年发布数量的总和;2007年有77 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2012年,责任报告的发布数量已达到1000多份。

2004年起,平安开始逐年发布企业公民报告,建立并完善了企业公民模型,逐步厘清平安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2009年,平安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平安2008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一次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列入公司五年战略规划,开启了平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新篇章。《中国平安2008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平安2009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平安2010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平安201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连续四年以最高分获评A 股上市公司报告第一名,蝉联最佳报告大奖。2012年,平安品牌价值继续保持领先,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广受海内外评级机构和媒体的认可与好评,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周刊》颁发的最具责任感企业、《经济观察报》颁发的最受尊敬企业、《21世纪经济报道》颁发的最佳企业公民等众多奖项。

责任报告是对企业跟利益相关方沟通方式的一次彻底变革,企业“做得好不好”、“做了哪些好事”,不再被认为是可以不说的内部信息,企业必须主动、彻底、坦诚地公开自己的行为成果,包括正面和负面。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公益透明度”的难题。

绿色投资

传统投资模式是在传统经济下形成的,它不考虑资源短缺和保护环境,通过资本投入实现盈利的目的,赚取利润是投资的唯一目标。这种投资行为使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忽视生产所带来的对社会和环境的消极影响,放弃企业的社会责任。绿色投资则相反。

长期关注绿色投资的环保组织“绿色流域”每年发布《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披露国内主要银行的信贷流向,每一笔投资是否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是在国家政府明确对银行业提出“绿色信贷”的业务指引后,唯一由民间对“绿色信贷”实际成果进行考察和评估的行为。其考察结果还包括:银行是否有完整的环境政策标准和措施,其绿色贷款和“三高”贷款的比例数字是否真实可靠,以及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投资对象是否受到惩罚等。

2012年,中国平安签署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组等国际机构倡导的《自然资本宣言》,承诺将自然资本因素的考量融入到银行经营决策中。中国平安稳步提升绿色信贷披露水平,获得了NGO和媒体的好评。

同年,中国平安制定了《绿色信贷政策指引》,对客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类,相关分类结果作为客户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在贷款“三查”、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逐步建立项目贷款环境分类管理制度,要求有条件的分行根据已授信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项目贷款分为四类,并对不同环境分类项目采取不同的授信策略分类政策。

绿色投资是企业公益领域一个更为新兴的概念,它的诞生证明着公众对企业公益的关注,已经具备了链条式的视野,并找准了资本这一处于最上游端的杠杆。绿色投资的模式,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比法律法规更为有力的企业约束力量。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