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我的农场

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我出生、成长的农场,记忆的触角伸向过去,而我自己,却不可抗拒地被时代的大潮推拥着走向未来——每个人皆如此,每个人都相信未来胜于过去——我也是。

责任编辑:李楠 冯飞

冰冻的渤海边,我的小学老师李延年拉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他和父亲在青岛时就是邻居,穿中山装是他的习惯,苏联歌曲他拉了一辈子。 (李林/图)

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我出生、成长的农场,记忆的触角伸向过去,而我自己,却不可抗拒地被时代的大潮推拥着走向未来——每个人皆如此,每个人都相信未来胜于过去——我也是。

我的家在山东东营黄河口的黄河农场,向东十几公里就是大海,我在这里出生,十八岁当兵离开了她,走时没什么留恋。如今,年过不惑,反而怀念起在这里生长、生活的时光——清苦而单纯,平淡而安详。

国营黄河农场1956年成立,随形势发展几经变革易名,历经“五七”农场、生产建设兵团、军管、“五七”干校时代。1962年到1972年间从青岛、济南、淄博招收知青和兵团战士七千余人,我的父母就是1962年第一批来到这里的知青。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中国进入史无前例的现代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之中,农场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