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还是市场,中投,寻找新角色 3.5万亿外汇储备的投资变局

今天被外界普遍视为主权财富基金代表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曾被赋予多重职能与目标。而在其后近6年的投资过程中,随着国际金融体系格局的不断变化,中投自身的投资模式和理念也在不断调整之中。

责任编辑:舒眉 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石晓霞

6年前,中投是“孤帆出海”的“中国资本”代表。 (CFP/图)

从当年的“孤帆出海”到今天的“万帆竞发”,在国际金融舞台上,中国资本代表中投正面临着更丰富的角色选择。

2013年6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投)近四个月的董事长人选空缺问题终于尘埃落定:据财新网报道,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学东已于当日下午被中组部任命为中投董事长。但在中投官网上,至南方周末记者截稿时仍然只有2013年6月27日公布的人事任免:原副总经理汪建熙因年龄原因不再任职。

中投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继伟,于2013年3月出任财政部部长后,坊间曾传出多个中投董事长后继人选方案,包括中央部委、银行系统和地方政府乃至央企的财经高管,但最终均未成行。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丁学东的任命应是“各方均能接受的人选”。

但与董事长人选的最终确定相比,中投自身的角色转型仍远未“尘埃落定”。

今天被外界普遍视为主权财富基金代表的中投,在成立之初曾被赋予多重职能与目标。而在其后近6年的投资过程中,随着国际金融体系格局的不断变化,中投自身的投资模式和理念也在不断调整之中。

中投诞生:“资本狂欢”逼出来的“资产互换”

中投其实是可以用更正统的方式筹资的。

2007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外界表示,中国将组建一家外汇投资机构。同年8月至12月,财政部陆续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并将其作为资本金注入刚刚成立的中投。

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中投的外汇资本金尚未到账便面临数百亿元的账面亏损;而特别国债的发债成本及利息,让时任中投董事长的楼继伟称自己“每天一睁眼就要赚3个亿”。

“如果当时流动性没有那么泛滥的话,中投其实可以用更正统的方式筹资。”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李杰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作为多项国家级外储投资研究项目的主持者,中投从成立之初便成为李杰及其外储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之一。

李杰所说的“正统方式”,就是指由央行直接向中投进行注资,这也是绝大多数主权财富基金的筹资模式——但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新成立的中投选择的却是另一种成本更高的融资方式:通过财政部发债购买外储资金并进行投资。

和其他主权基金相比,中投为何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诞生方式呢?

2007年前后,因国际贸易顺差快速积累,外汇储备也日益膨胀,中国政府陷于空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之中。以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时为例,当时的外汇储备仅为3000亿美金,而至2007年,这个数字增至1.3万亿美元,是同年全球外汇储备增量的三分之一。

为了收进外汇储备,央行必须发行同等数量的基础货币,于是,从2007年开始,流动性过剩成为货币政策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

当时,央行祭出重要一招,通过发行央票来回收货币。结果导致2007年全年央票发行量达到近4万亿元之巨,以至于银行业内笑称央行成了“中央票据公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