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拆”的命运 公共艺术是美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公共艺术在中国不是美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表示,“在国外三十多万美元的立项说没就没了,这是要追究责任的。中国有些领导把公共空间看作自己家客厅,我需要就要,我不要就拆,这是中国公共艺术面临的最大困惑。”

责任编辑:袁蕾 李宏宇 朱晓佳 实习生 龙健 张宇欣

1995年,艺术家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用防火聚丙烯面料把整个德国国会大厦包裹了起来。在此之前,德国各界讨论了整整25 年:是否允许包裹国会大厦?这究竟算不算艺术?最终,“包裹国会大厦”成为柏林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城市营销。 (CFP/图)

公共艺术雷人事件

2008年,天津新航站楼主题雕塑《飞翔》落成,48片不同颜色的羽毛组成3面风帆。有官员视察机场,不喜欢《飞翔》的颜色,当下命令拆掉。机场方面解释说颜色取材于杨柳青年画,官员答复:“我不喜欢杨柳青年画,马上拆掉!”

“我个人认为,公共艺术在中国不是美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在“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论坛”的主题演讲中提起这件往事。“在国外三十多万美元的立项说没就没了,这是要追究责任的。中国有些领导把公共空间看作自己家客厅,我需要就要,我不要就拆,这是中国公共艺术面临的最大困惑。”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昌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中国公共艺术最根本问题还是领导一个人在拍板。另一方面,领导、老板们喜欢的,公众未必喜欢,结果往往也是拆。

这次论坛由文化部艺术司、福建省文化厅和漳州市政府联合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透露,文化部计划于2014年举办“首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