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两制

还能是什么电影,当然是《色·戒》。从北京走的时候女朋友就叮嘱了:“要去看全版《色·戒》哟!”当然当然。

李宏宇

 

    在欧洲三个城市完成了“奥运征途”的头一拨采访,从香港转机回北京,顺便停留两天。主要任务是为亲朋好友买这带那,还有一个节目早已敲定——看电影。
    还能是什么电影,当然是《色·戒》。从北京走的时候女朋友就叮嘱了:“要去看全版《色·戒》哟!”当然当然。
    飞机上就翻着香港报纸找影讯。《色·戒》在香港已经上映两个多月了,票房超过4500万,据说大概有1/3是内地游客贡献的。我很愿意凑一份热闹,在这1/3上再添70块。果然仍有不少戏院排映,不过每天只一两场。猜也猜得到,映期已经这么长,本地人该看的早看过了,现在的场次恐怕是内地游客专场。
    果然果然,这天惟一的《色·戒》开映15分钟前,在UA时代广场戏院售票处排队,前后都是亲切的普通话。大概是400人左右的影厅吧,几乎全满,等待开演的时候满场笑语晏晏。前一天看杜琪峰、韦家辉新片《神探》,完全不是这种氛围嘛。我并不算是李安的影迷,看完了第二遍,还是挺喜欢。多出来的7分钟——据说的,没有实测过——得承认,还是挺重要。
    回到北京,朋友们都问,怎么样?这可不好回答。我勉为其难地跟他们一遍遍说,好,李安跟演员要得真狠,演员也真给,尤其梁朝伟的段位已经高到背对镜头用臀大肌和股二头肌演一出高度逼真的戏,太了不起了;王力宏扭颈杀死小曹,那个动作如此专业,不可能是大三学生能办到的,要是不能理解成李安的纰漏,莫非是他别有用意……
    说来也是,北京离文化沙漠太远,去一趟不像珠三角的朋友那么容易,否则让他们通通去为香港票房做贡献,何必我来费口舌——港币不是比人民币都便宜了么?不过只过了一个星期,“一刀未剪”的盗版DVD就上市了,据说卖得特别好。买来一看,还不是正式的DVD版,没有经过专业影碟出版的后期制作,效果勉强,满足大家对那7分钟的好奇心是足够了;等“真正DVD版”出来,影迷当然还要消费一次。
    瞻仰全版《色·戒》时,也看了一堆贴片广告,里边有陈可辛的《投名状》片花。
    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脏了吧叽的三条好汉去拜“投名状”,根据这种古怪盟誓的定义,他们要各杀死一个毫不相干的人。都是练家子,出手干净利落,李连杰动手前还撂给他那个冤鬼一句:“记住这张脸,来世找我报仇。”真够“爷们儿”啊,我想。
    还是北京,在《投名状》首映当天赶场看戏。搞什么嘛,很可能是李连杰全片里惟一精彩的这句台词,竟然连根“咔嚓”——刚进了矿洞,镜头一转,三个人已经把刀拼成奔驰汽车商标的模样伸到火堆里立誓了。再后边,他们带着草寇打仗攻城,动员大会上高呼口号“抢钱,抢粮,抢地盘!”怎么这么别扭?对了对了,本来他们喊的是“抢女人”嘛——理所当然,喊出来也最顺口。
    广告片毕竟很短,但对比正片让我领略剪刀兄的凌厉身法已经太够了。莫非,香港影院里的《投名状》要成为内地游客继《色·戒》之后的又一保留节目?我倒不太乐观,片子本身缺憾不少,“咔嚓”掉的部分又显然远不如《色·戒》的7分钟那么诱人。但是“一片两制”这件事情似乎可以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了,我敢肯定将来还会有内地游客贡献香港票房的情况,未尝不好,虽然曲折、奇怪、速度慢,怎么说也算是一种进步嘛。
    再早几年,这样的事情我恐怕会私底下骂几个“他妈的”,现在……老实说我还是骂来着,但骂过之后就想,其实挺好玩儿的。为一部电影,本来我只花60元的北京票价,现在我多花了70块香港票价、10块盗版DVD钱,还会花10块“正式版”盗版DVD钱。尽管后边这20块到不了李安手里,但灰色经济也是经济,拉动消费促进流通,想必他这么聪明的人完全能体谅吧。
    在柏林,我采访了1993年柏林申奥时的市长狄普根,回来写了一篇《新柏林不爱新奥运》。见报之后同事朋友都说有意思,我沾沾自喜,拿起报纸——借用王朔的话,特别不要脸地——自我臭美。我发现自己也给小小地“咔嚓”了一道:一句短短的,非常损的话,是15年前德国媒体美国媒体查证并报道过的事实。但确实太得罪人了。
    之前我还想,李安、陈可辛等等,看到自己作品的内地版,委屈不委屈呢?然后又想,凭什么呀,内地导演比你们苦的多了去了。今年3月我和娄烨、耐安长聊了一次,录音存在我的MD盘上,还不知会搁到猴年马月。他们委屈不委屈?再说了,这个事我好像也有权回答嘛。我不委屈,真的,我特别能理解“他们”。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