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坚持与承担

(2003-04-24)

  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在广州“非典”肆虐的几个月里,他不顾67岁的高龄,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第一线;作为专家组组长,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广东每所有疑难病例的医院;当“非典”在一些省、市蔓延后,他还成了“飞行员”,频繁往来大江南北,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救治病人,交流治疗经验;为消弭公众的恐慌情绪,还多次亮相大众传媒,传播科学卫生知识。
  他是一位优秀的大夫和学者,在临床实践中,他探索出三大治疗原则。他的治疗经验在广东全省推广。4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赴粤听取了他的治疗方法后,欣喜地说:“你的经验非常重要,这正是我们迫切想知道的。”
  他还是一位真诚和有非凡学术品格的科学家,在一些学术是非问题面前,他没有选择苟且、和稀泥,而是勇于对重大学术问题发言,他的真知灼见,捍卫了科学的尊严。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研究所(以下简称呼研所)所长钟南山教授。

地雷出现了,扫雷班不干谁干?
  2003年春节前夕的广州。像闪电一般,“非典”突然击中了这座城市。
  疾病来得实在太过凶猛:病人刚一收治,没几天就陆续有医护人员病倒。强烈的传染性使得有些病人成了人见人倒的毒药。
  民众开始恐慌起来,在最初的慌乱中,医院也开始军心不稳。
  怎么办?
  就在广东的卫生部门紧张决策时,钟南山主动请缨:“把重症病人转到呼研所来。”
  早在此前的2002年12月,“非典”刚开始在广东河源、佛山、中山等地出现,作为我国呼吸病领域最优秀的专家之一,钟南山已开始研究“非典”,在对该病的发病特征、临床表现、传播途径等有了初步了解后,他越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逃避,决不是钟南山的性格。“这个工作必须有人承担,呼研所本来就是个在呼吸病研究、特别是呼吸衰竭抢救方面的医疗机构,我们不做交给谁呢?就像有地雷了,扫雷班不干谁干?”
  一场战斗就此打响!由于转来的都是已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的重症病人,如不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抢救的第一要务是给病人插管或戴上固定面罩帮助呼吸,而这恰恰是最容易受感染的时刻:病人往往正痛苦地在病床上翻来翻去,要想插管,需要有人紧紧地按住病人的身体,甚至要脸贴脸地帮助戴上面罩。
  战况惨烈。早期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病情重、传染性强,呼研所的医护人员一个接一个地被感染了。在病发高峰期,由于过于“亲密接触”,有时为救治一个病人,同时会有两三名医护人员倒下。ICU(重症监护室)的6个业务骨干,一下就感染了4个。

他与病人同在
  呼研所前后共收治了101位危重病人,每位病人钟南山都亲自检查诊断。一听说“非典”病人,普通人惟恐避之不及,他反倒迎难而上,越是病情严重,他越是检查频繁,“钟院士查房极富人情味,天冷时,他总要用手把听诊器搓热,并从语言上给病人极大的鼓励和安慰……”其实,凭他的声望和资历,完全可以安坐在隔离病房外,对着各种观察数据作出诊断。
  有时遇着人手不够,钟南山还亲自参加救护。2月15日是元宵节,又是星期六,从来没有休息日概念的钟院士照常上班。正好一位呼吸衰竭症患者被紧急送来,当时呼吸机还要调试,他一看时间紧急,赶紧上前帮忙把患者从推车转移到抢救病床上,并抓起简易人工气囊给病人送氧。患者家属事后才知道,帮着做“体力活”的,竟是著名的钟南山院士。
  在这场迎战“非典”的战斗中,广医附一院共有26名医护人员受到感染,他们医院同时还收治了许多兄弟医院的医务人员。钟南山比谁都着急,“再不能让医务人员倒下了,倒下的也要让他们尽快康复。”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多晚,他必定要到病房走几趟,看看病人,同时了解每位同事的身体状况。
  他心里总是想着病人,想着他的患病同事。医生何为群是第一个因抢救病人而感染的医生,那天,钟南山在巡视病房后,突然走到病床边向她祝贺:生日快乐!原来,钟院士记得今天是她的生日……一位医生感染后,情绪很不稳定,正在外地开会的钟南山知道后,就在晚上用手机发来短信,“感觉怎么样?不要灰心,我们都在支持你!”
  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院医护人员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沉着应对,上下拧成一股绳,打造出了一支意志昂扬的战斗团队。

三大治疗原则
  置身抗击“非典”最前沿,钟南山是最早接触“非典”并意识到情况严重的专家之一。去年12月底,他已要求同事就“非典”的高传染性向地方防疫部门报告。
  今年1月,在对广东河源、中山等地的类似病例进行调查后,钟南山和广东其他专家联合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首次初步确立了“非典”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等,这份报告很快成了指导医护人员救治病人的“宝典”。
  二三月份,钟南山提出了治疗“非典”的三大原则:当病人肺部阴影不断增多,血氧监测有下降时,及时采用无创通气,病人的氧气吸入量就会增多,能较好地改善病人症状;当病人出现高热和肺部炎症加剧时,适当给予皮质激素,从每日80毫克至500毫克不等,能有效地减轻肺泡炎症,阻止肺部的纤维化病变;而当病人继发细菌感染时,必须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三大原则是钟南山及其同事的创造性成果。以皮质激素为例,按照传统治疗理论,早期使用皮质激素会使病情加重。但钟南山认为:“非典”病人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肺硬”,即肺组织纤维化,要治疗“非典”,必须从防止肺部纤维化入手,而适时适量给予皮质激素,恰恰能取得这一效果。
  他的治疗方法经受了临床验证。两位重症病人,本来生命垂危,接受实验治疗后,奇迹出现了:病情一天天好转,死神后退了!
  其他病人的治疗效果同样明显。截至4月19日,呼研所接收的101名重症病人,已有87人康复出院,其中54人曾是最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87%。只有7人因转送太晚,或合并有其他重病而死亡。
  官方资料统计,目前广东全省已有10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超过患者总数的86%,是国内治疗“非典”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
  关于“非典”,钟南山说“并不可怕,而是可防、可治”,同时他也认为,“与‘非典’的斗争是长期的,在病原学问题没有解决,疫苗没有产生前,这事不会结束。”
  某种意义上,一部人类进化史,也是人类与各种病毒较量的历史。
  在人类与“非典”的对抗中,愿钟南山们早日胜利!
  (感谢曾茜、张蜀梅提供帮助)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