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戏人生】黄万里修桥记

“我尝治水涪关道,三载移家居梓州。凿石开河资灌溉,一桥飞若彩虹浮。”这是被美国名人传记称为“20世纪全世界杰出人物”的水利专家黄万里,为四川省三台县郑泽堰设计的石质渡槽“高家桥”写的诗。高家桥是黄万里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惟一存在至今的立体作品。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龙健 肖妍琳

高50米、长150米的高家桥,是水利专家黄万里在中国大地上惟一存在至今的立体作品。 (郑碧贤 供图/图)

高家桥并非无名姓

“我尝治水涪关道,三载移家居梓州。凿石开河资灌溉,一桥飞若彩虹浮。”

这是被美国名人传记称为“20世纪全世界杰出人物”的水利专家黄万里,为四川省三台县郑泽堰设计的石质渡槽“高家桥”写的诗。高家桥是黄万里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惟一存在至今的立体作品。

初识“高家桥”是2006年11月,我第一次踏进三台县,见到横跨两座山峰的石质渡槽——“高家桥”。这座石渡槽,七十多年依然如故,桥身的石缝钻出蓬蓬杂草。法囯里昂中法大学里有个一千多年前的罗马石质渡槽,早已废弃,而这座桥是流动的、生命鲜活的古迹。我问了,但没有人知道它是谁设计修建的。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惦念着这座桥的安危又来到这里,没想它依然巍然屹立,身上连点伤痕也没有。和周围遭地震破坏而坍塌的房屋相比,它平静、淡然、傲视。这一次我认识了三台县93岁的霍连科老先生,他的父亲霍新吾,就是1937年10月在县衙门门口拦马向郑县长呈递修堰图的人,当时是二十九军测绘局局长,也是后来修建郑泽堰的工程总管。霍连科当时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这段珍贵的历史在他心埋藏了几十年。见到我的那一刻,他拉着我的手激动得泪花滚滚。他说这座桥是黄万里先生设计修建的呀。

在霍连科老人执意下,由他儿子陪同我们一起来到“高家桥渡槽”,我原来担心他这么大岁数行动不方便,没想到他不仅硬朗而且很兴奋,站在桥头他指着渡槽摆起了龙门阵:在争胜坝南七里到新德乡之间,架一座石拱渡槽,把两山连接起来,水,由争胜上山通过渡槽引向新德山那边;把水送到农民门口。但这里地势险要,山峰突起,沟壑深,要在两峰之间架一座渡槽,需要非常复杂的力学结构,在那个连水泥都没有的年代,其难度可想而知。结实、实用、省钱、美观,这就是黄万里的设计理念。

霍连科说,理念虽好,但难度却出乎意料。高家沟是架桥的必经之路,口子沟底全是烂泥巴、流沙,根本无法施工,挖一锄泥巴,烂泥马上就把锄坑填上,越挖越垮,一个民工下去探底,立即就陷进去,只好用抬绳拉上来。他父亲身材高大不信邪,以为别人不行他行,于是脱光衣服,用四根绳子捆住自己,再砍一根楠竹竿,把竹竿先插下去,他不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