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区正职 “50后”接棒

“八一”前夕,解放军高层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人事调整结束,二十多位“50后”大军区级将领相继履新。“鹰派崛起”?《华尔街日报》以此概括中国军方高级将领的调整,并猜测说,中国的韬光养晦政策可能会改变。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潘梦琪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马晓天(中)亲临灾区部署抗震救灾。 (中新社记者 杨晓涛/图)

和平时期,曾经真刀实枪拼杀出来的战功更显得弥足珍贵。而政治忠诚度、训练和管理能力、教育背景等成为无法回避的考量标准。

“交叉任职”,已成为选拔将领的制度性安排,这凸显出军方欲打破条块局限,加强各系统协同作战的治军思路。

“八一”前夕,解放军高层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人事调整结束,二十多位大军区级将领相继履新。自此,十八大前就已开始运作的大调整尘埃落定。

“从调整的将领人员看,22位将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阅历更加完备。”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评价说。

22位新晋将领清一色“50后”,不仅有着丰富的基层带兵经验,也不乏对越战争的亲历者,这在和平年代尤为珍贵。

新上任的大军区级以上将领中,大部分都是年少从军,从基层开始,一路晋升至今。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兰州军区司令员刘粤军和济南军区司令员赵宗岐等都是16岁当兵入伍。

一代军人的性格牵引着军队的命途。履新将领之中,鲜有爱好书画者,他们的爱好、志趣与专长,关乎中国军队“寓意深远”的未来十年。

战争考验

2013年7月上旬,成都军区传出副司令员李作成升任司令员的消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李作成就已是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

“打仗,对于我们这些1970年代入伍的新一代军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作成回忆说。

1979年,时任连长李作成率部主攻广西防城一线,多处受伤仍不下火线,血战26昼夜后,全连歼敌294人,俘敌4人,缴获大批作战物资。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刚满29岁的李作成入选十二大主席团成员。

综观最新一轮高层将领调整,具有战争经验者往往会获得重用。南方周末记者初步统计,新任大军区正职以上将领中,还有4位参加过对越战争: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空军政委田修思、济南军区司令员赵宗岐和兰州军区司令员刘粤军,风华正茂之时就奔赴前线。

16岁时,兰州军区司令员刘粤军入伍来到“塔山英雄团”,这支部队先后参加过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法卡山作战和支援边疆作战。刘粤军也在战火中荣立二等功,还一度登上《解放军画报》的封面,成为偶像级人物。

济南军区司令员赵宗岐也是16岁入伍,同样是战争中的“传奇人物”。赵宗岐时任团部的侦察股长,多次化装成越南人,头戴椰壳帽,潜入敌营,抓回“舌头”(俘虏),以获取可靠情报。

当时,中越边境战争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各大军区轮番派兵参战,中越边境一时成了练兵场。香港浸会大学欧洲文献中心主任杨达说,“(中越)战争给解放军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军队要正规化,不能像过去打游击战那样,过去的经验一定要放弃。”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在对越战争中负过伤,有着更为深刻的战争思考。“今天,我军已经多年没经历实战,而世界上却战火不断,在这方面我军与外军的差距一天天拉大,这个问题是现实存在的。”2009年,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张又侠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强调。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爆发,26岁的张又侠担任连长,随部开赴前线,很快火线提拔为第119团团长。5年后,张又侠率团奔赴老山前线,成功阻击越军的大反攻,三天毙敌三千多人。

那场战役中,张又侠的指挥才能得以施展。一阵猛烈的炮击之后,步兵开始攻击,仅40分钟拿下主阵地。战前,张又侠就制定了一份“步炮协同”进攻计划,这也是“文革”后第一份完整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方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