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金】巨富再生

在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咒语,可否被私人银行破解?

在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咒语,可否被私人银行破解?

法国庞洛邮轮新近进入中国。作为法语地区豪华邮轮市场上25岁的领跑者,去年,欧洲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Bridgepoint刚从法国集装箱巨头达飞海运完成对庞洛的收购。Bridgepoint一边迫不及待地携庞洛奔入中国市场,一边收购了美国投资银行巨头摩根士丹利银行旗下的英国财富管理部门Quilter。2006年,摩根士丹利第一次出售Quilter,卖给老对手花旗集团。2009年,又通过从花旗手中收购美邦多数股权,再次买回。

Quilter的管理资产为76亿英镑。Quilter的服务对象为个人投资资产达2.5万英镑的英国客户。摩根士丹利在美国本土市场上为大众富裕阶层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到了欧洲,跃入直供超级富豪的私人银行。这样的富有,远不足以跻身摩根士丹利在英国的私人银行。而作为Bridgepoint的全球路线,对Quilter的收购却呼应着庞洛在中国市场的野心和渠道。2011年开始,庞洛开始有中国富豪客户包船前往南极。从试水到进入,庞洛在中国市场不做直销,客户主要来源是私人银行。

抢滩中国巨富

真理和财富,掌握在最少数人手里。2011年,百年来居于世界前列的欧洲私人财富基金第一次在亚洲被超越。亚洲的私人财富基金总额达到10.8万亿美元,高出百年老大欧洲的5000亿美元20倍。2012年,在亚洲总额10.8万亿美元的基础上,中国的个人总体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80万亿元,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高净值人数超过70万,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22万亿元,占据中国可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亚洲总额的四分之一。

5月份,招商银行发布《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受财富市场增速放缓影响,2010年至2012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增长速度放缓,年均复合增长率由两年前的29%下降到18%。尽管如此,5000万以上的高净值人数接近10万,超高净值人群数、真正意义上的“亿万富翁”达到4万。这一数据与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同类结果几无出入。胡润研究院的报告里,直接描述为“中国已经有比美国更多的亿万富翁”。随中国巨富阶层应运而生的,则是在中国尚为神秘的私人银行。

2005年,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开业,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私人银行。作为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2007年,中国银行及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私人银行部。中信银行私人银行紧随其后。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银行相继跟进。私人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抢滩战正式拉响。

私人银行发端于欧洲,时间追溯到十六世纪中期。惯常说法是,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兴起,大量法国和意大利新教徒被驱逐出境。逃亡的经商贵族携带大量金钱,来到社会和政治都更为稳定的瑞士日内瓦。他们与其他欧洲贵族密切来往,并将自己的钱交给日内瓦银行家打理。

逐渐,日内瓦银行家成为整个欧洲贵族阶层的财富管理专家,第一代瑞士银行家声名鹊起。据此,进而衍生的私人银行已经有近五百年发展历史。但是,如同它本身五百年来的私密性和独占性一样,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早在十五世纪,一位叫科西莫·美第奇的欧洲银行家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家私人银行,为当时的欧洲贵族打理财产和进行家族世袭规划。

无可争议的是,在近现代历史轴里,私人银行的路线轨迹非常清晰。全球财富市场大致被划分为西欧、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域。近五百年里,私人银行从欧洲进入北美,并传递至亚太。西欧和北美地区的私人财富管理历史由来已久,相应地,私人银行业发展成熟,模式也最为清晰。

“西欧式”私人银行模式以全权委托型资产管理为主。尽管与之不同,由东方文化主导的亚太地区也并不缺乏独有的财富管理传统。日本幕府时代、中国明清两代,豪门巨贾阶层的财富由众多“财务管家”穿梭掌管。

十九世纪初期,始为晋商打理财富的日升昌票号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清末李鸿章的幕僚周馥则被认作中国私人银行家雏形。从淮军招兵买马开始到李鸿章主导《辛丑条约》签订,不光李鸿章府上所有财产和理财由周馥专门打理,与国事和兵事相关的筹饷、治河、开矿、办学、铁路修建事宜同样交由周馥管理。周馥为李鸿章鞍前马后四十年,日升昌票号的版图从山西扩张到全国。此时,神秘而兴旺至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正在滑铁卢战役中进行原始财富积累。

黄金期

2007年至2010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急速壮大,增长率高达近30% 。三年时间,16 家银行在 22 个城市开设了超过 150 个私人银行部门,客户数量过两万,管理资产规模超过三万亿元。几大中资银行开始着力打造本土私人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国际巨头,一改过去十多年通过离岸中心服务可投资资产千万美元以上中国客户的方式,开始提供并扩张在中国境内的服务。

全球最成熟的私人银行市场一直在欧洲。西欧的巨额私人财富以继承为主,私人银行体系充满对“旧财富”的管理智慧。“旧财富”人群对财富的管理目标是维持已有水准,实现可期望性稳定。

北美私人银行市场在规模上足以与欧洲媲美。但大量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来源为创业所得,财富初始创造特征异常明显。在被形容为“盎格鲁—撒克逊”式激进投资的北美巨额财富人群里,“即使失去既有,我仍有能力创造”的财富观俯首皆是。相比之下,欧洲私人银行体系以服务为主、产品为辅,欧洲富豪更愿意为私人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支付高昂费用。而北美的私人银行更着重于股权类产品的投资和管理,以满足富豪客户的增值需求。

2012年6月,汇丰银行举办的上海财富论坛上,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和分众传媒董事会主席兼CEO江南春公开表达了财富观。王石和江南春拒绝透露,作为汇丰私人银行客户,个人财富实现了哪些变化,汇丰银行行长兼行政总裁翁富泽为此补充,能请到两位重要级嘉宾已属破例。

以王石和江南春为例,中国私人银行市场的主体人群分为两类。前者属于退居二线的“富一代”,财富急需解决的问题大抵为家族财富产权归属和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另一类则是财富迅猛积累,平均年龄段为40岁偏上、处于事业发展黄金期的创业富豪—有着极为强烈的再投资创富需求和抗风险能力,更愿意接受高风险、高收益的财富投资和管理方式。

不同于西欧,也异于北美,中国富豪阶层还有另一个特点让私人银行趋之若鹜。中国高净值人群一般有20%至30%的资产在离岸市场,其余8% 至 70% 都在中国境内,甚至就在名下公司里。高盛私人投资部门中国市场负责人严力耘分析,上市公司的很多老总已经过了三年股票锁定期,他们可能想开始套现。比如,一个公司创始人有40亿美元资产,其中70%还锁在公司股份里,如果他准备卖掉公司20%股份,那就是8亿美元。他拿这笔钱怎么办?有必要把投资分散到海外。如此一来,私人银行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中国私人银行市场也被认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私人银行家

香港在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造就了财富人群,也开启了私人银行理财模式。经过数十年发展,私人银行与香港财富阶层已经如影随形。至2012年,香港有逾2000名私人银行从业者。“私人银行家”概念正在逐渐形成。典型的香港私人银行家下熟IPO,上承房地产商,越老越值钱。他们一方面与客户紧密联系,用专业和经验建立长期互信;一方面从家产打理、公理信托、子女教育到西餐外卖,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2012年年底,中国内地开办私人银行业务的本土银行已达百家,包括五大商行,12家股份制商行,95家城市商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少量农信社。与数量相悖的是,资本准入门槛、专业性和质量的参差不齐。

香港一些顶级私人银行资本准入门槛高达3000万美元,一般性准入门槛至少也要达百万美元以上。在中国内地,随着私人银行数量的急速增加和竞争加剧,客户门槛却在逐年下降,从最开始的1000万元以上,降至仅300万元不等。

无论在欧洲、北美还是香港,私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香港普通私人银行从业者平均月薪为七万至十万港币,其中不乏为数众多的“名门望族之后”。2012年,香港还引入了国际私人财富管理资格认证(CIWM)考试,合格者除了在香港之外,还可以在瑞士、德国、意大利、卢森堡、法国和英国执业。

由于私人银行家流转率极低,从业经验至少在两位数年限以上,香港不少财富家族三十年只用一家私人银行,稳定性极高。在内地,2012年中信银行年报显示,中信银行的私人标准客户为1.17万户,管理资产余额逾1000亿元,相比2011年,客户数量流失几近一半。

高尔夫球赛、酒店预订、医疗保健、留学移民到旅游,甚至相亲、“防小三”等生活类增值服务,在中国内地私人银行市场上层出不穷。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为培养 “二代接班人”设立的“败家子基金”托由一家私人银行管理后,已经演变成一项热门服务。

服务产品偏离金融设置,缺乏以资产管理和财富增值为核心的竞争力却是国内私人银行市场的短板所在。另一方面,中国富豪阶层本身的呈现也极为复杂。既有马化腾、李彦宏、马云,也有“山西煤矿老板”型的私营企业主。著名私人银行家梅耶·罗斯柴尔德曾说,“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 我不在乎由谁制定法律。”中国市场和美国固然完全不同,但显然,私人银行市场的角逐,还不算正式开始。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