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吾传》序

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的欲望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根据,让人们在欲望的道路上奔腾不息,但却也心安理得。然而我们不禁追问:这个时代还有真心吗?还有真人吗?
■序与跋

李贽(1527-1602)

  秋涛长期从事李卓吾的生平思想研究,并写成《李卓吾传》(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将推出,傅秋涛著),今嘱我序之。
    中国思想一向分为儒道禅三家,到宋明以后甚至三者合一。尽管如此,儒家思想仍是其主流。但儒家发展到道学,其致命征候不仅在于其僵化、陈腐,而且在于其虚伪和伪善。它以谎言代替真理,并掩盖了真实。由于儒家的学说不仅是理论的,而且也是实践的,因此它全面地规定了人们的存在、思想和言说。但一种虚伪和伪善的思想对于人们有何意义?它只能束缚人们的天性并扼杀其生命。
    作为一个伟大的异端思想家,李卓吾的一生充满反叛的精神。反叛什么?反叛伪道学,反叛伪道学家。李卓吾认为他们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三教归儒说》,《续焚书》卷二)这些伪君子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口说道,却行非道。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求别人只能行道,而不能行非道。因此,对于伪道学家的反叛,就是要揭露出他们的真实面目:他们是真道的敌人。
  李卓吾不仅批判了一般的道学,而且也否定了孔子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之一。圣人体悟了天地的真理,并传达给民众。因此孔子的话就是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但李卓吾反其道而行之,强调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就彻底地颠覆了孔子在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至高无上性,也否定了孔孟之道所说的仁义道德的规定性。与此相关,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之间的绝对界限也被消解,以至于无所谓天理,也无所谓人欲。
  这种对于历史的解构来源于李卓吾对于是非观的怀疑态度。是非观也就是真理观。是乃真,非乃伪。是非之间立有一个确定的边界,因此是者为是者,非者为非者。既不可能是非颠倒,也不能似是而非。但李卓吾认为是非一方面无定质,另一方面无定论。是非之所以是无定质的,是因为事物的本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是非之所以是无定论的,是因为人们对于是非的判断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更新的。在这样的意义上,一般是非的定质和定论都变成了不确定的。
    不破不立。李卓吾在反叛传统道学思想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们熟知的“童心说”。何谓童心?“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心说》,《焚书》卷三)
    所谓童心就是原初的心灵自身。因此它是纯粹的,是没有被污染的,也就是没有被各种虚伪的说教所熏陶过的。一个真实而非虚假的心灵,当然只有“是”而没有“非”。于是它便成了一切是非判断的原则。凡是童心者皆是,凡非童心者皆非。对于一个人而言,有童心者是真人,无童心者是假人。
    当李卓吾将童心理解为人一念之本心的时候,他也就将童心等同于人的私心,即个体真实的心灵。李卓吾认为:“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现;若无私则无心矣。”(《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三十二)人的本源性的存在是个人的存在,这也决定了他的心灵在根本上是个人化的心灵。但私心首先不是其他什么东西,而是个人存在的欲望,也即饮食男女。对于李卓吾而言,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因此,既不是“存天理,灭人欲”,也不是“存人欲,灭天理”,而是人欲自身成为了天理,天理自身成为了人欲。
    李卓吾的反叛思想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人沉重灵魂的一声呐喊,是对于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一声呼唤。
    我们的时代已不同李卓吾的时代。人的欲望的领域得到了无限的开拓。各种技术都在不断刺激和满足人的欲望。人的欲望被技术化了,甚至人的身体及其基本的欲望也被技术所规定。同时,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的欲望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根据,让人们在欲望的道路上奔腾不息,但却也心安理得。然而我们不禁追问:这个时代还有真心吗?还有真人吗?
    秋涛的《李卓吾传》描写了一颗童心的悲壮历程。仿佛招魂术一样,它通过名字的召唤,让一个死去的李卓吾复活起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