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170万警察说说公道话”

几乎所有的警察都疲于奔命,都是超负荷运转。有几个警察气色是好的?多少警察精神分裂?有多少警察过劳死?自杀跳楼的过去没听说过,这几年也出现了

编者按:本报上周报道了被辞警察吴幼明对警队的另类观察,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警队到底怎么了?有着24年刑警经历的知识产权专家吕文举的深度解读,或许有助于我们思考。

警察是心理高危行业
南方周末:社会上对警察批评较多。你是老警察,你怎么看?
  吕文举:这很自然。环境改变人,警察面对的很多人和事,是正常人很难理解的。如果你是警察,那么跟你打交道的人,可能十句话有九句话都是骗你的,尤其在办案时。这是一种习惯或者下意识,比如说我们三个人去抢劫,谁动的刀,谁伸手抢,我本能地就要避重就轻,本能地就要掩盖真相。长期面对谎言、骗局,长期面对假、丑、恶,人的心态就会变,怀疑一切,可能就成了一种职业病。
南方周末:但警察接触的只是特殊人群,并不等于社会全部。
  吕文举:对。正常人不一样,正常人接触假、恶、丑的概率是很低的,所以在正常人眼里,这个世界就是正常的,人性就是正常。但在警察眼里就不是这样。
南方周末:在警察眼里,人性的阴暗往往放大了。
  吕文举:是的。不信任人,对人不友好,在警察来说是根深蒂固。因为假丑恶堆积在他四周。为什么人们到派出所去,看到的警察都是绷着脸,好像谁欠他钱似的?原因主要就在这里。我过去的眼睛,就像一把刀子,让人很不舒服。
南方周末:脱离常人世界,这很致命。
  吕文举:所以,警察往往游离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这么两个状态之间。警察如果做心理测试,估计一半以上都有心理疾病。这个样子,怎么可能让人们喜欢呢?
 南方周末:对警察的心理疾病能说得具体些吗?
  吕文举:比如警察的戒备感特别强。因为警察注定是一个得罪人的职业,所以报复的危险经常存在,家里被炸,路上被人砸脑袋,这样的事时有发生。据统计,中国警察平均每年因公死亡达500人以上。比如说今天太阳落山了,今天就又死了一个半警察,肯定的。至于每年因公致伤致残的警察,更是上千上万。如果推算一下,建国五十几年,警察伤亡总数至少不下几十万。可以说警察职业是和平时期伤亡率最高的职业之一。警察就难免形成一种非常强的戒备心理。比如我本人,我到了一个场合,肯定要先看看环境,先看看都有什么人,然后才找一个安全的角落坐定;我听到后面有急促的脚步声,我就会突然跨一步让开,同时本能地伸手掏枪。
警察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不爱说话。警察所受的训练就是言多必失,甚至言则必失,保密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说话。我们所受的这种职业训练,注定我们的内心是封闭的。大家都批评警察爱喝酒,但并不清楚这酒是干嘛的。这酒实际上是疏解心理压力的一个主要管道,酒可以麻醉人,喝酒的那一刹那,迷迷糊糊是他最舒服的一段时间,否则人会崩溃的。所以喝酒一直是警队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我们找不到别的心理按摩方式。
 南方周末:警察是一个高危行业,尤其是心理高危,但心理辅导机制一直缺失。
  吕文举:我们没有心理辅导。比如说外国警察把罪犯打死了,回头马上有心理医师给你辅导,陪你聊天,让你从那种突发事件中慢慢平息下来,因为人杀人,合法也好,不合法也好,人毕竟受那种视觉和心理上的血淋淋的冲击,都是有心理创伤的。但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忽视,连研究都很少,很苍白。警察只能靠自己的个人力量去消化自己的心理创伤,长期沉淀的结果,就是心理异常。
对警察的心理健康缺乏关心,对警察权益也缺乏保护。最高检和公安部就发现,最近陷害警察的事情特别多。比如说条例规定,警察工作时间喝酒必须开除,那我就请你喝酒,托你最好的朋友中午请你喝酒,你能不喝吗?你喝,这边就打电话告诉督察队,一抓到就开除。现在正是社会矛盾高发期,警察处在矛盾的中心,很容易变成替罪羊,因被陷害而遭开除、判刑、处分的并非鲜见。所以现在你要问警察的自我感觉,问十个警察,九个半都说他是弱势群体。
 南方周末:但公众的感觉不一样,公众还认为警察是特权群体。
  吕文举:这是传统思维的惯性,跟现实情况不吻合。现在警察的感受往往是,出门不敢穿警服,能不开警车,就尽量开地方车;如果开地方车跟人家发生冲撞,不能说自己是警察,一说是警察就先没理了。如果我是个老百姓,我有理就有理,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但如果我先说自己是警察,马上就失去了道义基础。
南方周末:警察需要职业尊严。
  吕文举:是啊。在外面不受尊重,在体制内又因为人身依附,极度压抑。这种落差和扭曲是警队的一个突出现象,却很少保护,很少救助。
 南方周末:像你就纯粹靠自我救助,没有公共救助?
吕文举:没有,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力。当然付出很多代价。


专业化原则应该尊重
南方周末:职业环境特殊是导致警察心理病变的重要因素。除此而外,还有哪些因素加剧警察心理病变?
  吕文举:不容忽视的第一个因素是对警察定位不清。中国警察承担的任务,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警察任务,扫黄打非、网络监管、计划生育,以及其他临时性政治任务,都主要靠警察。警察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也很多,比如消防,比如车管,甚至拆迁、讨债也往往要用警察。把管这些的警察统统刨出去,你算算,从事真正警察职能的警察还有多少人?
南方周末:那么哪些职能是真正的警察职能?
  吕文举:警察就是经济秩序和治安秩序的维护者。包括治安管理、刑侦、经侦,这些职能是真正的警察职能。
南方周末:这种真正的警察职能在警察工作总量中你认为占到多少?
  吕文举:我看一半都不到,其他都是乱七八糟的事。
南方周末:就是说,警察职业很大程度上已经非职业化。
  吕文举:一方面非职业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刑法规定的罪名已经从七十几个暴增到四百多个,罪名增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犯罪的增加,增加多少?增加了至少四倍。刑法要规范和调整的社会行为面在扩大,但警察增加了多少呢?从原先150万增加到170万,才增加百分之十多一点。全世界警察跟人口的配置率,通常是千分之五,我们才千分之一多一点,国际公认比例比我们高了四倍。如果把那一半不是从事真正警察业务的警察刨出去,国际公认比例就比我们高了八倍。这么少的警察面临这么庞大的工作量如何应付?
南方周末:但老百姓的印象,就是警察不作为。
  吕文举:这完全是对警察的不了解。作为一个有24年警队生涯的老警察,我要讲句公道话,几乎所有的警察都疲于奔命,都是超负荷运转。有几个警察气色是好的?多少警察精神分裂?有多少警察过劳死?自杀跳楼的过去没听说过,这几年也出现了,看报纸都能看到,更不消说内部实际发生的。
南方周末:这方面缺少沟通。警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别人不清楚,其实如果讲清楚,警察的形象不仅不会有损失,反而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理解,警察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多少可以改善一些。
  吕文举:社会不了解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来自内部。这些年人事改革不断,整个警察机构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每个警察的岗位都不稳定。你不知道你啥时候就会被挪掉,被突然一个什么理由调走。你不可能有一个可持续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当然要人心不稳。
大家都往仕途挤,没官职就没保障,心里就发慌,为了官职常常放弃自己的专业。 
南方周末:跟其他行业一样,也是官本位。官本位本身是对专业化原则的践踏。
  吕文举:对。这个问题,最终只有通过职业化、专业化的途径才能解决。要把警察当做独立的职业,尊重它的专业性。现在不是这样,警察像万金油,什么都能干。今天这个岗位,明天那个岗位。而且愈是敏感岗位愈不稳定,弄得大家朝不保夕。这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   
南方周末:敏感岗位上的人有办案权,就有寻租空间,这个情况下对他们不信任也是正常的。
  吕文举:但这导致什么后果你想过吗?比如说只要你干两年,两年后必须调整,那你什么心态?那你当然上岗就捞。就两年,七百多天,捞一天少一天。   
 南方周末:这就不可能专业。
  吕文举:对,专业关他屁事,干好干坏,他也不在这长干。
南方周末: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吕文举:有。如果给你长久的、稳定的保障,只要你喜欢这个专业,肯钻这个专业,它就是你最擅长的,你在这一块就可以干得最好,你就可能干一辈子,那你会怎么想?你还会轻易跨出那一步吗?你敢拿你一生的饭碗、一生的荣誉开玩笑吗?你的心态肯定不同了,你肯定要珍惜你的专业,你的岗位。你肯定就安稳了,就不会浮躁了。
南方周末:其实我能够认同你的逻辑,某个职业群体的问题,说到头往往都不是某个职业群体自身的问题,这个判断对警察也是适用的。但警察自身确实也有问题。比如犯罪率高发。
  吕文举:犯罪率高发不是警察能决定的。它是一个社会从传统状态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所引爆的一个特殊现象。警察不是万能的,警察不可能扑灭所有犯罪。
南方周末:你这个逻辑我认为老百姓会认同。
吕文举:所以我说你也别骂警察,你也别骂老百姓,大家活着都不容易。这么一个繁重工作量下的警队,这么一个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警队,能怎么样?现在整个社会环境变了,管理社会的传统方式不顶用了,新的方式又没找到,但犯罪不等你,不会说你新的管理方式找到了我再来犯罪吧,管理真空犯罪却不会真空,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治安形势的急剧严峻。真正的原因其实只在这里。
南方周末:你谈问题很透,很不客气。
  吕文举:我愿意把自己豁出去,把警队状况说透一点,为那170万警察说说公道话。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