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道中国节气的20件小事

中国很早就制定出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夏历,据说这部历法的雏形产生于夏代,因而得名。尊重和顺应天地万物规律,辛勤耕耘,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成长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中国

中国(China),位于东亚,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种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超过5000年的历史,疆域内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国旗

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晚期才开始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从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共使用过四种国旗,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规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国花

中国国花至今尚未最终确定,最激烈的竞争一直在梅花和牡丹之间。梅花美丽,芬芳,不畏严寒在冬天开放,中国人心中,梅花象征着坚强的精神和清洁的品格。

(图片来源:《10个国家20件小事》/图)

1、农耕 天 地 人

中国是发源自农耕文明的国家,“天地人”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框架。人居于天地之间,与万物结下深厚的情感。

2、万物 四季 大道

天地,日月,山河,风云,花鸟,草木,万物构成一个伟大的自然,环绕在我们身边,人类在其中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大自然以自己的规律不停运转,日升月落,四季流转,植物们在春天开花,夏天生长,秋天结果,冬天安睡,等待下一个春天。动物、人类、其实整个宇宙都是这样,遵循着内在的规律,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中国人称这种规律为“道”,或者“大道”。他们顺应着大道,在春天播种,夏天灌溉,秋天收获,冬天休养生息,为下一个春天做准备。

3、哲学 夏历

尊重和顺应天地万物规律,辛勤耕耘,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成长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也在他们心中培养和沉淀下对大自然深沉的爱和感激。他们由此获得了自己的哲学和智慧。随着对大自然规律的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和总结,中国很早就制定出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夏历,据说这部历法的雏形产生于夏代,因而得名。

4、节气的出现

夏历由两个体系组成,主体部分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节气是其中比较年轻的补充部分。最早见于秦朝开始出现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西汉,正式编入《太初历》,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5、记住二十四节气

有一首流传了很久的儿歌,以歌唱的方式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图片来源:《10个国家20件小事》/图)

6、“节”和“气”

汉语”节气”这个词里包含了“时节”和“气候”两重涵义。每个节气都有一个描述性的名字,比如“清明,雨水,白露,霜降”等等,来表达它所代表的一年中的某个时间段,和与此时段相应的气候现象。

7、“惊蛰”

比如第二个节气“惊蛰”,在每年早春3月5日左右,延续至3月20日左右结束。此时虽然依然春寒料峭,但气温持续上升,第一场春雨伴随着滚滚雷声到来,惊动了整个大地,也惊醒了地洞中冬眠的动物,是为“惊蛰”。

8、“谷雨”

再如第六个节气“谷雨”。从每年4月20日前后,延续到5月5日前后。这段时间是中国春天到夏天之间的多雨时节,有利于谷子等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名为“谷雨”。

(图片来源:《10个国家20件小事》/图)

9、跟着太阳走

太阳照射地球的规律,决定了节气的存在,所以二十四个节气中有八个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它们的名字都是对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位移的清晰描述: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10、月亮,太阴历

夏历的两个主要体系是:月亮的体系(称为太阴历或阴历)和太阳的体系(称为太阳历),所以夏历是一部“阴阳合历”。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主体:一年,四季,十二月份,都属于“月亮的体系”,即以月亮的盈缺规律为历法参照。三十天为月亮的一个盈缺周期,称一月;三个月称为一季;四个季节称为“一年”。因此中国的传统历法称为“阴历”。

11、“年”

现在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就是太阴历每个新年第一个月(正月)的第一天(初一)。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这一天叫“元旦”,之前旧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现在“元旦”这个意为“新年第一次日出”的名字,被用来称呼现行的公历新年了。

12、太阳,太阳历

二十四节气和它之下更为细分的“七十二候”,属于夏历之中的补充体系,我们不妨称它为“太阳的体系”。因为它依据的是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变化。

(图片来源:《10个国家20件小事》/图)

13、“岁”

按照“太阳历”,每年冬至日是位于北半球的中国黑夜最长的一天。从冬至次日开始,白昼便逐渐增长,阳气增加,所以从这天到下一个冬至日,是中国另一个传统“年”的概念,称之为“一岁”。

所以现在中国人在除夕和冬至,都会吃饺子,用这种相同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开始和“新岁”的开始。

14、新岁的消寒图

古代的中国人在“新岁”到来时,还有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来消磨漫长的冬季,就是描画《九九消寒图》。

一句关于春天的诗,九个字,每字九划,内容与盼望春天有关。从冬至次日起——就是一个“新岁”的开始,每天用毛笔填实其中一划,每个字描完,就消磨完了一个“九”。等九个字的八十一划都填满,81个寒冷的日子也已经过去,一句完整的春天的诗就出现在眼前,而这时真正的春天也回来了。

15、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是二十四节气之下的更细分。每个节气下分三个小单元,每单元五天,称为一“候”,即“征候”之意。在古代,对自然万物已极为熟稔和敏感的中国先民,在他们眼中,每隔五天大自然就会起一些微妙的变化,“征候”都传达着时节推进的信息。

比如在“立春”这个节气中,十五天之内的三个“候”分别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一候,地层深处回温,冰层开始从底部解冻开裂;二候,冬眠于地下的昆虫身体开始松软震动,即将醒来;三候,本来沉潜水底的鱼上浮至冰面下游动。

(图片来源:《10个国家20件小事》/图)

16、古诗中的节气

中国的很多古典诗歌,都是从自然入手,进而写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将人的悲喜和自然的景色交融一体。带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特色。其中很多涉及到节气。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南宋]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

明月,清风,稻花香,蛙鸣声,都是初秋刚刚转凉时的典型景物,正是“处暑”(8月23日前后)节气。“处”意为“终止”,“处暑”即“夏天的暑热终止”,天气转凉。处暑第三候是“禾乃登”:禾,即稻子一类农作物禾的总称;登,意为成熟。处暑进入第三候,接近白露(9月8日前后)。暑气已消,夜晚凉爽宜人,正是水稻成熟的丰收之际,远近稻田里一片蛙声。这是一个喜悦的清秋夜晚。

17、节气和节日

最后,一些节气慢慢演化为传统节日,直到现在仍然普遍存在。比如“清明”节(4月5日前后),至今仍是中国人的生活中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按照风俗去郊外为故去的亲人扫墓。而此时也正是天地朗润,江山明媚时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在清明时到野外踏青的风俗。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