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敢于”不走过场 中国法院变革刑事审判

“案件破不了,诉不了,判不了,那就只有一个选择:疑罪从无。”以侦查为中心向以审判为中心转移,庭审实质化、去形式化,将是刑事审判下一阶段最显著的变革:贯彻“直接言词原则”,重要证人应出庭接受交叉询问。

责任编辑:苏永通 实习生 王胜男

2013年8月24日,薄熙来案庭审进入第三天,证人王立军出庭作证,并接受询问,公众得以见证两位曾经的风云人物的对话。 (CFP/图)

“案件破不了,诉不了,判不了,那就只有一个选择:疑罪从无。”

以侦查为中心向以审判为中心转移,庭审实质化、去形式化,将是刑事审判下一阶段最显著的变革:贯彻“直接言词原则”,重要证人应出庭接受交叉询问。

谈及未来要让庭审实质化、不走过场,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几次脱稿谈到了薄熙来案。

死刑案件必须零差错,要用最高、最严格的证明标准,要经得起法律检验。未来死刑复核阶段法院将为没有委托律师的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杀人要越少越好”,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的这句讲话让多位聆听者印象深刻。2013年10月14日,一个可能影响未来中国刑事审判走向的重要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悄然举行。

上半年的冤假错案,下半年的刘志军案、王书金案、曾成杰案、薄熙来案和夏俊峰案,2013年密集的法律事件,把中国法院推向了一次比一次高的风口浪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观察最高法院对当前和未来刑事审判做出怎样的反应,甚或改变,显得更有意味。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会议有三项内容值得关注:一是包括院长周强在内的三位最高法院高层讲话,向全系统强化无罪推定、疑案从无、审判居中的法治原则;二是就死刑案件的审理和死刑适用问题统一认识;三是下发了一份名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意见》向法院系统征求意见,如果这份文件顺利通过,将成为未来几年法院刑事案件审判的最新依据。

来自刑法学界的七位学者应邀参加会议,接受采访的三位教授对会议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他们认可了官方报道中“里程碑意义”的表述。但他们同时谨慎地表示,新精神能否在接下来的法院审判中得到执行,仍需观察时日再作评价。况且,公安和检察院是否也能达成这样的观念共识,也是成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