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未落地,部门争划线 生态红线:一条悬着的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是该提法首次在党中央文件中正式出现。但如何让红线不成为“悬着的线”,如何让领导干部环境考核不“问而无责”,顶层设计之后的落地探索,依然需要更大的创新勇气和胆识。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专题按:生态红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些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注。但如何让红线不成为“悬着的线”,如何让领导干部环境考核不“问而无责”,顶层设计之后的落地探索,依然需要更大的创新勇气和胆识。

生态红线是什么线,至今未有官方标准答案。 (勾犇/图)

生态红线是什么线,该由哪些部门划定,后续制度如何健全,这些关键问题依然悬在半空,但国家一些部门和地方已开始争先划线了。

生态红线是什么线

将“生态红线”键入搜索引擎谷歌,会在0.28秒里蹦出521万条搜索结果。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是该提法首次在党中央文件中正式出现。这也是自半年前,中央领导人提及之后,国家再度将这一概念放入生态文明顶层设计。

半年间迅速升温,媒体聚焦,学界行动,各相关部门争吃“螃蟹”。

2013年7月,国家林业局启动了生态红线保护行动;两个月后,环保部对外通报,“力争在2014年完成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工作”;而国家海洋局近年来推行的海洋红线制度也涉及陆地区域。

然而,各部门高调表态的背后,生态红线到底是什么线,却仍然未有官方解释。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学者一致的看法是,生态红线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最低保障。不过,在具体内涵上,却各有解读。

环保部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的组长、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环科所)所长高吉喜早在2012年起,就牵头制定环保部生态红线项目。在他的定义中,生态红线将为我国1/4国土提供有效保护,主要分为重要生态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