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在公益的路上从未停止思索

呼伦贝尔草原上已经一片枯黄,10月10日,内蒙古根河市金河镇的平安希望小学的校园里,一位穿着球鞋、运动裤,富有亲和力的志愿者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这位女士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副总经理王利平。稍早前,她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课外拓展课,也给他们介绍了平安集团和其总部所在的深圳。学生们好奇心旺盛,不停地举手发问,“深圳有多大啊?远不远?”“平安是个什么样的公司?为什么给我们盖学校呀?”

中国平安 在公益的路上从未停止思索

王利平风趣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她说,她的教学目标是“帮孩子们打开眼界,启发心智。” 与王利平一同来到的还有其他5位志愿者,他们穿着相同颜色的外套,成为这个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孩子们在上不断发问,课下也总围着他们。“学生喜欢他们。” 金河小学的校长李岩峰说。

“道德水平最高的金融保险企业”

上午11点左右,这一天的第7位志愿者又来了。人们很快认出了他,“是歌手平安”。至于他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根据他所穿的外套,人们很快就有了答案。“他也是志愿者”。有人小声说。

作为中国平安的代言人,歌手平安此次也是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这个乡镇小学。从海拉尔东山国际机场出发,沿着几乎唯一通畅公路,颠簸7个小时才到达这个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坡的小镇上。一路上平安显得非常兴奋,他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讨论着,作为“第7位”志愿者,他要给金河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什么。

平安的员工都知道,王利平是中国平安创业的元老级人物。集团的很多公益活动中,总是能找到她热情忙碌的身影。正是因为这种来自于领导团队成员的示范效应,每一个平安人都知道“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企业意味着什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平安还没有现在的规模和影响力。但当他们拥有第一笔利润的时候,就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在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能否实现双赢?”

“平安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除了给股东赚钱之外,我们应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王利平说。

作为公益活动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平安立志成为“道德水平最高的金融保险企业”。这激励了很多年轻的员工,他们以王利平这样的身边的领导为榜样。这次同来的一位叫田雪的志愿者对《人物》说,觉得自己被选上来支教很幸运,因为同事们都争相报名,“竞争很激烈”。

自2007年以来,中国平安希望小学支教行动共招募超过2000名志愿者参加,他们只是微小的一部分。一行人的话题围绕着学生展开来,一起向教学楼走去。站在看起来很气派的教学楼下,歌手平安感叹:“没想到这里会有这么气派的教学楼。”

从2007年起启动“平安希望小学百万维护计划”以来,中国平安每年划拨数百万元维护专款,用于各平安 希望小学校舍、教学楼、操场的修缮。金河希望小学是受益的学校之一。

来访者们发现,教室的硬件设施都非常完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饮水机、电化教学室……这些城市里的孩子能享受到的教学条件,这里的孩子一样可以。

“孩子们缺什么,我们就尽力给他们补上。”有志愿者看到高低年纪的孩子用一样高度的课桌椅,这对 低年级的孩子非常不便。一年级的小孩坐下来,脑袋不比课桌高多少。了解到这一情况,中国平安迅速给金河小学捐助了100套可调节高度的课桌椅,小镇学校的孩子们兴奋极了。

王利平跟《人物》记者说,志愿者的一个职责就是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真正的需要”。

从未停止思索如何做得更好教孩子什么?

教孩子什么?志愿者们在来之前就做足了工作。

来自上海的志愿者徐小姐在来支教前,认真地备了课。她教这些小镇孩子欣赏电影。她选择了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自传体电影《天堂电影院》,把主人公托托小时候的趣事片段剪辑下来,放给孩子看。除了跟他们解释“镜头”“画面”“蒙太奇”等等专业术语外,更希望借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像托托一样保护自己 的梦想”。 

虽然才来没一会儿,歌手平安已经开始教学了。他走 进六年级2班的教室,给孩子们上音乐课。他挑选了自己 在很多场合唱过的《我爱你,中国》。唱到高音部分,有些男生捏着小拳头,脸都憋红了,十分认真。不一会儿,教室里就传出了完整悠扬的歌声。 

除了帮助孩子什么,这些志愿者更希望“影响孩子的 心灵”。志愿者的理念跟中国平安这些年在如何在公益事业上的探索方向不谋而合。

从1994年,安徽六安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的落成至今,中国平安已经在已在全国完成了112所平安希望小学援建规划,实际援建完成106所。完成这项规模宏大的公益事业的过程中,平安人在不断付出的同时,还不断探索着更好、更恰当的援助方式。

“开始我们觉得他们缺什么,我们捐就可以了。”王利平回忆。作为平安的资深志愿者,她从没有停止思索如何更好地帮助到这些孩子。

包括王利平、平安等在内的志愿者了解到,这个小镇的留守儿童数量颇多。金河小学的校长李岩峰告诉记者,全校300多个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

志愿者对其中一个留守儿童做了家访。那是一个六年级的男孩,父亲在云南打工,母亲改嫁离开。家中只有 年迈的爷爷奶奶,孩子爷爷有脑血栓,家中拮据。

志愿者感受到这个小男孩的孤独,他放学回家没事就玩爷爷的手机,而在这里,信号通常不稳定,时有时无。没有信号的时候,孩子就拿着手机发呆。“对这些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抚慰,让他感受到有人关心和在乎他。”平安说。他不停地跟孩子交谈,问他喜欢什么,爱吃什么。结束家访时,孩子非常不舍,站在家门口跟志愿者们不停地摇手。

“我们现在会更注意看护孩子的心灵。”王利平说。

不停歇的公益接力

王利平几次支教都以和学生哭着分别告终。她想起其中一些分别场面,“全体孩子哭,就是不让你走。”很多志愿者都是如此。短短的时间内能有这样深厚的感情,王利平觉得,是因为志愿者和孩子“真正交了心”。

“小孩子特别敏感,你跟他笑一笑,说几句话,他问的问题你认真给他回答了,他就已经感受到了关爱。”她记得一个智力稍有问题的低年级小男孩,和志愿者相处几天后,“就跟小跟屁虫一样,你走哪儿他跟哪儿”。“他是知道你是真的对他好,他感觉得到,你不用说。”

自甘肃的达式东曾参加过三次中国平安组织的支教活动。她认同平安的公益理念,和踏实的做事方式,因而一再参加。一次,支教结束时,孩子们你一个他一个,把一朵朵小花递到她面前。达式东把这些孩子们5毛钱一朵买来的塑料花,扎成一把摆在家里。

1958年出生的达式东是一名退休教师。她收到来自学生最棒的祝福是“早日抱孙子!”一想起孩子说这句话时的质朴模样她止不住笑出来:“在农村我这个年龄早就孙子好几岁了,他们觉得我肯定特别渴望抱孙子。没想到他们会这么祝福我。”

和淳朴的孩子朝夕相处,王利平每次回来都觉得“心灵都净化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女孩握着圆珠笔芯儿写字,她就把自己的圆珠笔拿给她。小女孩写完字后,特别跑来还她说:“老师,笔还给你。”她告诉小女孩不用还,“老师送给你了。”

孩子的纯真和质朴让她深受感动。“支教并非简单 地付出,帮助别人,我们自己也受益良多。”

与很多支教活动相比,中国平安的公益活动一直在跟 “形式主义”作斗争。“我们希望实实在在做公益,而不是走走过场。”

和很多其他的支教活动一样,平安的教育公益也面临着很多实际具体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对于志愿者来说,很多人没有办法抽出完整长期的时间去支教。中国平安在这个问题上反复思索。“我们的办法是‘接力赛’。”王利平解释:“志愿者一批跟随一批的脚步,紧接着来到希望小学。”

离开支教点之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和新队员交接。前一批志愿者会把他们掌握的学校情况,具体教学进程,后续授课建议等等向接力同伴一一介绍。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于,让支教活动连续有序,让学生不因为志愿者的离开而陷入又一轮失落。很多志愿者在走前,都给 接力伙伴写下了密密麻麻的交接事项。

王利平曾去到柳州一个乡村小学支教。这个“村小”仅有三个老师,三年级一共8个学生。她发现学生有英文课本,但没人教,因为老师们不会英语。支教过程中,她就临时担任起这个小学的英语老师。离开支教点时,她把自己教授英文课的教学进度写在交接事项中,叮嘱后面的队员,“孩子们非常期待上英语课”。

对于王利平来说,她也许很快就能跟孩子们有更长 一点儿的相处时间。她告诉记者,打算退休后去长期支教。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