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20131128)

责任编辑:史哲 戴志勇 蔡军剑

解救小城孩子的孤独

回应“六亲不认,粉身碎骨

2013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文化

龙应台谈到“公民文化权彻底的落实”,资源分配要考虑到弱势人群,让我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虽说“平等”的文化权在当下很难实现,但只要有心,我们多少能出一点力吧——比如,在“解救”小城孩子的孤独方面。

我从陕南县城到西安读高中时,很羡慕西安的同学能去离家近的图书馆看书,能去兴趣班学习。当时我们紫阳县唯一的图书馆设在文化局的办公楼中,仅在白天开放,图书不多。只有几个大学生放假回家才会开“兴趣班”。小学、初中时,男生热衷于在巷子里聚集打架,女生总在街头闲逛。如今,家乡的图书馆已搬到街边的显眼处,也在晚间开放,来图书馆的孩子明显增多。但至多挤二十人的阅览室尚显狭小,馆内藏书多是一些旧书。若图书馆能扩大,好书增多;若县里的楹联、书画协会也能对小孩开放,在平时开展有小孩参与的活动;若文化局除了组织广场舞比赛、各单位合唱比赛,还能为孩子组织文体活动……果真如此,他们还会孤独地在街上游荡吗?

广州❘张雨❘中山大学研一

清风明月,长宜子孙

回应“非得‘先污染后治理’?”

2013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自由谈

青海是中华水塔,西藏是世界屋脊,都是少有的“人间净土”,但这里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矛盾也很突出。我县几处关停砂场的植被恢复工作进展缓慢,令县领导们头疼。亏得有权威声音及时传来,将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下可好,大家都不必再为GDP排位纠结了。从今往后,只怕以砸子孙饭碗的方式去发展经济的地方官员会少几个,看谁还敢大剌剌地说“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污染遍地”?

据雅好书画的友人告知,在汉代的铜镜、玉璧与砖铭上,常见“宜子孙”或是“长宜子孙”的文字;明代嘉兴大藏家项元汴就有一枚“宜子孙”的收藏印,表示那是传家之宝,寄寓子子孙孙都蒙其惠泽之意。其实,环保工作也是“长宜子孙”的。试想,真要污染遍地,又有谁能安享“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那时候,连风都不再是清的,月也不再是明的,再多的GDP又有何用?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我们自己也将无路可走!

青海称多❘陈会文❘县委常委

母女都想生二胎咋办

关于“单独二胎”政策,网上流传这样的段子:42岁的妈妈和21岁的女儿都是独生女,她们的老公都不是独生子,故母女均可生二胎。如果妈妈生育二胎在先、女儿在后则违反“单独二胎”政策,如果女儿生育二胎在先、妈妈在后则不违反。于是将会看见外甥牵着小舅、小姨出去买糖吃。

面对这种极端可能性,法律要有所准备。当子女进入法定婚育阶段,且可以享受“单独”政策的时候,因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外部原因致使原本可以享受的生育权无法实现,我认为法律应当对子女进行救济性保护。因此,建议在操作层面补充规定:夫妻一方满18岁前为独生子女的,即可以享受生二胎的政策。

上海❘王波❘法学博士

如果“50后”不被荒芜

我们这些“50后”,在最需要知识营养时,“文革”骤然降临。初夏的一夜过后,校园里贴满了教师们互相攻讦的大字报。彭老师上吊自杀了,甘校长垂下了高贵的头,老师们的脸都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批林批孔批周公”,“评水浒,批宋江”,“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贯穿了我们两年的高中生活。高中毕业无就业之路,无大学可考。没学到什么知识的我们变成了“知识青年”……俱往矣,今我来思,当初要不被荒芜,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是游刃有余,而非今日的力不从心;一棵棵小树苗不会在扭曲中成长,一棵棵参天大树就可能傲然挺立;诺奖颁奖台上我们或有其人,钱学森也不必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这里所言无非是过来人的牢骚话,但真心期盼后来人记取黑格尔的警示——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贵州❘史开来❘省教育厅处长

网络编辑:刘之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