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虾是怎样制成的?——读《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1899-1980)是俄国著名诗人曼德施塔姆的遗孀。丈夫两次被捕,1937年12月死于海参崴的集中营。在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关于那个恐怖时代的回忆录中,人人自危的气氛笼罩始终,令人窒息,隔不了几页便有脑袋像蒲公英一样飞出去。

责任编辑:刘小磊

曼德施塔姆夫人(1899-1980)的回忆录,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记忆。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刘文飞译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9月

江弱水

细沙似的恐怖。黑橡胶似的寂静。契卡人员头脑中一管无形手枪的不测风云。眼睛那受惊的漩涡。心脏承受不了的重负。身体稍一用力就会感到疲惫,连说话和散步都觉得累。耳朵警觉地朝向门口停下来的汽车和夜间启动的电梯,害怕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但客人还是会来,那些襟怀坦荡的密探,大剌剌地戳在你家门口,或大摇大摆地坐到你家中,问你最近都写了什么东西,能不能给他抄一遍?“这里有几段啊?什么也看不清楚,瞧这笔迹!瞧,我写字多棒!”密探说来就来,从不敲门。你必须对他的问题一一作出回答,否则等于给了他任意编造的借口,麻烦可大了。“告密者们变得越来越放肆,越来越无耻。”

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1899-1980)是俄国著名诗人曼德施塔姆的遗孀。丈夫两次被捕,1937年12月死于海参崴的集中营。妻子活下来,1960年代初开始撰写关于那个恐怖时代的回忆录,1970年代相继写成三部曲,《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是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此书如此令人震撼,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无论是反映那个时代的广度,还是反思那个时代的深度,无能出其右。

以前读茨维塔耶娃的传记,觉得她17年的侨民生活,特别是在巴黎贫民窟中的生活,简直是嚼不完的苦涩的艾蒿。现在,读了曼德施塔姆夫人的回忆录,就觉得茨维塔耶娃简直是身在福中了,因为物质上固然贫乏,精神上却很安全。安全感是仅次于阳光与水与食物的必需品,平常不感到可贵,甚至不觉其存在。所以,当别尔嘉耶夫1922年被驱逐,乘船渡过波罗的海的苏维埃边境,那份安全感失而复得,他不禁特地记上一笔(见《自我认知》第十章)。

在娜杰日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