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尼斯:“没有诗,就没有未来”

阿多尼斯是当代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他公开提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在诗歌。在赞誉的同时,阿多尼斯也婉转地表达了他的担忧:“我看到了中国的成就和发展速度,但是过于物质化的社会缺少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个人权利的重视不够,自由的个性被禁锢住了。诗歌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代名词。如果中国没有诗歌,没有精神层面,就不会有未来。”

责任编辑:李宏宇 朱晓佳 实习生 龙健 蔡佳茵

阿多尼斯将诗歌视为一种愿望和激情。当他想写诗的时候,就把自己当作儿童。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图)

“有一种来自美国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对现实的再现。我反对这样的观点。不论回避现实还是屈从现实,都是另一种‘奴役’。诗歌应该超越现实,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出来。当世界上的一切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只有诗歌像爱情一样,可以表达最深刻的本质。”

这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2013香港诗歌之夜的媒体见面会上的即席发言。83岁的阿多尼斯在四年里第五次访问中国,北京、上海、杭州、香港、青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阿多尼斯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老诗人所到之处,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阿多尼斯的首部中文译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出版至今,已多次再版重印,累计已近十万册。“我翻译成汉语的诗歌只占总数的3%—5%。”阿多尼斯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生活在巴黎的阿多尼斯,多年位于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之列,是当代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但由于他鲜明的多重批判者的观点,在阿拉伯世界备受排挤和批评。

2009年的中国行之后,阿多尼斯以《上海》为题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长诗:“金茂大厦正对天空朗诵自己的诗篇。雾霭,如同一袭透明的轻纱,从楼群的头顶垂下。天空叠足而坐,一只手搭在西藏的肩头,一只手搂着纽约的腰肢……”从今年8月的中国之行回到巴黎,阿多尼斯又写下一首名为《上海》的长达三十页的新诗。“这是由短章构成的长诗。上海这个城市很伟大,很丰富,我会写得比较宏观,不然体现不出城市的包罗万象。”

阿多尼斯公开提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在诗歌。在赞誉的同时,阿多尼斯也婉转地表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