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码】“龙场之悟”悟何事

从研究者角度看,余先生此文,打通了抽象观念和具体政治生态、个人遭际的隔阂,真正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典范。面对龙场之悟这个看似玄之又玄,又一直是聚讼渊薮的课题,余先生只是几句轻言细语,却豁然洞开一条新路,是天才也是功力。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柴向南

龙场之悟不但使阳明走出一己的精神困境,从整个儒学传统来看,更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略微了解一点中国思想史的人,对“龙场之悟”都不会陌生。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抗议宦官刘瑾专政,被廷杖四十,贬往贵州龙场驿为驿丞。他在龙场“日夜端居澄默”,于正德三年某夜,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此成立“王学”,开辟出儒学的一个新局面。这就是有名的“龙场之悟”。此事一向受到重视,但论者关注的焦点,大都集中在所谓“格物致知之旨”是什么、与“致良知”是什么关系等方面,辨析精微,基本是就思想论思想。前些年,余英时先生在《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发微》一文中重提此事,却跃出传统思路,在这个似已无余义可寻的课题上别开生面。

余先生首先重建了王阳明在顿悟之前的精神世界:经过廷杖这一奇耻大辱,又时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