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磨一剑,破解普惠金融难题邮储银行: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为“普惠金融”的先行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普惠金融”第一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证明“普惠金融”已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对中国银行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9月26日,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承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协会邮政储蓄银行论坛”在北京举办。图为“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和国际经验”对话

“普惠金融”先行者

“我相信,信贷决不是天生就与穷人无缘,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七年前,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办者尤努斯喊出这句话之时,还没有多少金融机构对这位“穷人银行家”的这一论断投以极大热情。

不过,就在尤努斯这句名言出现的第二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在改革原有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成立。

据悉,邮储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对中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环境及自身的优势进行了认真、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了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

“普惠金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在“2005 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能有效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六年间,“普惠金融”开始深入邮储银行的骨髓——即便是中国最偏远、最贫困地区,你也会看到两种人:中国邮政的邮递员和邮储银行的信贷员。

邮储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邮储银行将坚持走普惠金融和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致力于让金融服务‘普之城乡,惠之于民’,不做唯利是图的银行。”

2013年11月12日,“普惠金融”第一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

当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这预示着,由邮储银行率先倡导并实施的普惠金融,已经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对中国银行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普惠金融”的先行者,邮储银行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

邮储银行探索普惠金融的历程和成功经验,获得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指出,邮储银行有两个系统的重要性,一是金融稳定方面的系统重要性,二是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的服务重要性。

百年精神传承,破题世界难题

从当前各国实践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力仍然是具有“草根”性质的社区性小型金融组织,如社区银行、信用合作社、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商业银行在其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

这点邮储银行早已发现。今年9月,在邮储银行承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协会邮政储蓄银行论坛”上,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坦言,“普惠金融”的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回报率较低,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然而,邮储银行正在破解这一难题。

1861年,英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邮政储蓄,邮储银行的前身是邮政储蓄,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民国时期开办的邮政储金业务和专设的邮政储金局,至今已近百年。

1918 年,国民政府颁布了由冯农等留学生起草的、经法制局审核修改的《邮政储金条例》。次年7月,邮政储金局成立,在北京、天津、太原、开封等11 个城市开办邮政储金业务。

彼时,中华邮政提出了“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方针。事实上,直到现在,这十六字经营方针,还是被邮储银行的高层反复提起,并被注入今日的服务精神。

2005 年,邮政体制改革,国家正面临着如何做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难题——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大、运营成本高,新的金融机构很难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滞后于“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资金难以找到正规的发展渠道,只能以“灰色”身份参与各种形式金融活动。

即将成立的邮储银行被寄予厚望。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并于2007年3月依法成立。2012年2月27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1月21日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7月,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在《人民日报》撰写的《开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一文中如此论述道:通过加速和引导储蓄资金向经济落后地区返流,能够有效弥补常规金融的服务空白,促进金融服务均等化。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世界邮政金融体制改革实践,同时也为自身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邮储银行目前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结构日趋完善,规模迅速壮大,存款额从成立之初的1.3万亿元跃升至5万亿元;信贷类资产业务从零起步,目前余额已突破1.4万亿元;银行净利润也从2007年的6.5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284亿元,5年增长了约44倍。

邮储银行代理“新农保”发放现场。

“平民银行”掘金小微蓝海

李国华表示,“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科技创新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这几年的改革与发展,邮储银行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体系初步形成,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

“邮政金融拥有发达的服务网络,具有信息优势和良好声誉,其机构网点一直延伸到县城、乡镇和其他偏远地区,天然具备‘平民银行’的特征,是低收入群体金融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吕家进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中写道。

数据显示,目前,邮储银行的营业网点超过3.9万个,其中70%以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网点面最广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因为网点众多,邮储银行有发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先天优势。

早在创立之初,邮储银行就将服务小微企业确定为长期发展战略,并着手小额贷款的研究和准备工作。据悉,他们深入调查了中国社科院按照尤努斯经验建立的小额信贷项目;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小额信贷专家等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并和世界上国有商业银行办理小额贷款业务的成功典范——印尼人民银行多次进行国际交流,深入学习其经验;还获得中德政府技术援助项目“小额信贷与零售银行业务”项目的支持,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

这些初期的调研、交流与合作,对邮储银行在小微企业的蓝海中掘取第一桶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邮储银行先后研发出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小企业贷款等3大系列数十种服务小微企业的产品。

自2008年起,邮储银行通过开展“一行一品”工程,结合各地区域经济特点开发特色信贷产品。

2011年,邮储银行开始推行“一行一式”工程,小微贷款业务正在由以前的“点”式服务逐渐转变为“链式开发、面式推广”。

根据邮储银行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邮储银行开办小微企业贷款的机构已覆盖全国所有二级分行和2000多个县市支行。

“不仅要再次报名参加邮储银行创富大赛,而且有信心在比赛中胜出,争取得到更多融资支持!”2013年6月18日,邮储银行举办新闻发布会,启动“创富先锋——201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创富大赛”,2011年邮储银行创富大赛获奖选手、北京平谷区大桃种植户张书兰获悉后表示。

创富大赛活动是邮储银行为探索助力小微企业的新模式,为广大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自2010年起启动的一项活动。

吕家进表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创富梦”是“中国梦”最重要的内涵之一,支持百姓实现“创富梦”是邮储银行积极响应发展普惠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是认真落实“中国梦”的有力举措。

邮储银行创富大赛吸引了数十万人咨询、报名。在2010-2012年举办创富大赛期间,邮储银行累计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约达4700亿元。目前,2013年邮储银行创富大赛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2012年以来,邮储银行立足“三群”、“三链”,即产业集群、商业集群、总部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和销售链,采取以点带面、连片推进的整体思路,陆续启动城市分行信贷商业模式开发、小企业供应链开发、商圈综合开发、综合金融服务开发、商业特许经营企业开发等多项经营模式升级工作,有力支撑了小微企业成长。

截至2013年11月底,邮储银行已经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500多万笔、金额达1.8万亿元,成为服务“三农”、社区和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

“第二个五年,我们还要继续提升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创新产品和服务,力争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应商。”吕家进说。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的帮助下,大量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图为邮储银行信贷员在向客户介绍小额贷款业务。

做农村经济发展的“蓄水池”、“灌溉渠”

“邮储银行始终把‘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规模庞大的资金优势,深入研究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为服务农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李国华说。

邮储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网络优势,为农村地区提供储蓄,汇兑,代收电费、电话费和有线电视费,代发粮食补助金、退耕还林款等各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金融业务。

2013年5月21日,邮储银行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这是邮储银行对外发布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三农”金融服务报告。报告系统阐释了邮储银行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储蓄资金回流到农村地区,满足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经营性需求,满足农民购物、建房等消费需求,如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蓄水池”和“灌溉渠”。

在2012年央行推出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中,邮储银行已经被列为主要金融机构之一。

在服务“三农”方面,邮储银行积极创新信贷产品,陆续推出了“粮农宝”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烟农小额贷款、农房建设贷款、农场职工小额贷款、农机购置补贴贷款等一批创新贷款产品。

邮储银行还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开展大规模的“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送贷下乡”、“送国债下乡”等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产品匮乏、信息闭塞等问题。为改善和提升农村地区支付环境,邮储银行于2012年7月推出了农村手机支付产品。

农村是邮储银行的主战场,邮储银行对种植养殖户、农副产品加工业主、畜牧业主等提供小额贷款。数据显示,2012年,邮储银行发放涉农贷款1986亿元,同比增长25%,惠及220万户“三农”客户群体。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建立,意味着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加深,这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规模、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本身具有网络优势的邮储银行而言,将会有更多的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电力、信息服务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会。”吕家进说。

据了解,邮储银行已针对“公司+农户”、“小企业+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设立了专项信贷产品与服务流程,并在北京、黑龙江、浙江等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走商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穷人银行家”尤努斯认为,金融权利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中型企业和富裕人群已经拥有了金融服务的机会,所以建立普惠型金融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广大被排斥在正式金融体系之外的客户获得金融服务。

当前,中国建立普惠型金融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广大低收入人群获得金融服务。但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向贫困和边远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将是一个长期、复杂并且系统性的工程。

今年9月26日,由邮储银行承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协会邮政储蓄银行论坛”上,世界储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性组织以及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金融等机构代表,围绕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展开了探讨。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明康指出,世界邮政储蓄和零售银行要走好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道路,应做好以下三点:改革是根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历史是关键;吸收新鲜血液是动力。

李国华表示,依托独特的网络关系、地缘优势和品牌效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邮储银行积极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模式,充当起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建设者、小额信贷的主要提供者、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和实现国家战略使命的坚定推动者,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普惠金融模式下的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吕家进认为,普惠金融至少包括四层含义:一是服务对象的包容性,可以接纳各类客户,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居民;二是服务渠道的便捷性,包括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三是产品服务的全面性,能够向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汇款、结算支付、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四是经营模式的商业化,并非政策性或扶贫性。

通过6年来的实践,邮储银行在发展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真经”。吕家进介绍,一是做好小额贷款,支持农户发展;二是创新经营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三是做好社区金融,改善社区居民金融服务;四是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五是建立控制风险的IT系统。

自2010年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连续四年举办创富大赛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商业模式交流、融资支持和品牌推广”四位一体的综合平台。

“升级版”普惠金融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吹响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号角。中国银监会监管四部主任沈晓明指出,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有利于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金融体系要为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意义重大。

李国华认为,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移动金融、网络金融等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这对银行的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能够更好地运用科技成果,发挥实体网络优势,把握时代脉搏,继续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是我们亟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可能也是全球邮政储蓄银行共同面临的全新课题。”李国华表示。

“邮储银行今年加大了战略发展的研究,并专门成立了战略发展部。”李国华说,邮储银行第一个五年已经具备了商业银行的基本体系、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第二个五年,邮储银行将紧跟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尤其是加强对财政、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时把握政策导向,并提前布局谋发展。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结合邮储银行的多年实践,吕家进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二是建立普惠金融的统计体系;三是健全普惠金融的风险补偿机制;四是制定差别化监管政策;五是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