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高银2013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共同底线”、“共识”与“中庸之道”《共同的底线》访谈录之一

《共同的底线》的多数文章写于十年前,十年来知识界离“共同的底线”不是更近而是更远。在知识界纷争越来越标签化、情绪化的今天,《共同的底线》对概念条分缕析的梳理有如一次次“大扫除”,使各方的真实面目得以清晰显露。

责任编辑:朱又可

年度图书(非虚构)《共同的底线》(南方周末资料图)

年度图书(非虚构)

《共同的底线》

致敬辞:

本书中的多数文章写于十年前,十年来知识界离“共同的底线”不是更近而是更远。在知识界纷争越来越标签化、情绪化的今天,《共同的底线》对概念条分缕析的梳理有如一次次“大扫除”,使各方的真实面目得以清晰显露。这种清晰得益于作者社会责任感与知识储备的匹配以及分析能力的相称,更得益于作者始终保持知识上的诚实:当理论和事实不符合时,调整理论而不是剪裁事实。本书反复提醒我们,政府责任和个体自由到底谁更重要,是一个需要社会各方通过协商互动确定的原则。

感言:

尊敬的评选组织者和评委,以及广大读者,我很荣幸得到你们的鼓励。这本书今年在好几个场合中榜,我的确没想到。有人说我写的哪是什么“共同的底线”,只是曲高和寡的书生理想罢了。但其实这曲虽未必高,但你们的关注已经使我感到和必不寡。我说过“底线”是应然的,也就是说它并非已经实现,而是用来争取的,只不过我认为在当下中国,这应当是左、右、中、西各自愿景的重叠部分,他们还有其他进一步的愿景。这些重叠部分作为那些进一步追求的基础,自然不会是高深莫测的东西。所以几个场合我都是这样表达心情的:在下一介书生,有平常心,做寻常人,讲正常话,而获非常之奖,唯有感谢而已。

——秦晖

秦晖认为,在我们这里,共同的底线尚未成为实然,它仍然是有待争取的目标。 (南方周末记者 蒋彬/图)

南方周末:您的上一本新书,好像是2007年在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变革之道:秦晖讲演录》,这之后五六年内,您虽然不断有新作在报刊上发表,但都没有结集成书。《共同的底线》2013出版后受到欢迎,除了书的内容精彩之外,是不是跟很久没有出版过新书也有关系?

秦晖:可能吧。《共同的底线》收集的文章最早是1996年写的《“制度创新”还是制度复旧》,最晚的是2003年写的,虽然结集时有些文章小有增补,但基本上还是十年乃至十几年前的旧作了。以前曾两次结集都因故作罢,这次过了这么多年终于出版,当然首先是由于我相信这些文章涉及的问题并未过时,仍有出版价值。但是出版后却能如此受欢迎,还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有位评论者说:这些旧作新集,仍能受到如此关注,这是秦晖的幸运,却不是中国的幸运,因为这说明这十多年来我们在解决这些关系社会前途的重大问题上进展甚微。这一评论对不对?我不知道。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隐忧却挥之不去,我想这不能仅仅归咎于像亨廷顿说的“知识分子的理想总是不能满足”吧。

南方周末:2013年9月,28位中国学者在英国牛津大学签署了“牛津共识”,您也参加了,有评论者认为,“共识”的内容太空洞。听说您也写过一个共识的草稿,但自己放弃了。能讲一讲放弃的原因吗?

秦晖:这个事情很简单。最先是一位青年朋友王文锋先生有感于当今知识界和社会的分裂、对立和缺乏沟通太严重,就在北京找了几个被认为有不同“主义”和“文化”偏好的人——何光沪、陈明、黄纪苏和我商量要不要寻找一些共识。结果我们都觉得有必要,商定交换一下文本,我当时理解这位朋友主要是想在多元文化之间寻找共识,恰巧我过去在法国参加过一个关于多元文化的讨论会,就把我当时的一个简短发言传给了他们,其文如下:

我们尊重一切民族的文化尊严和文化自豪,认为文化多元化是可取的。而我们理解的文化多元化,应当保障每个人都有:(1)选择特定文化认同或不认同的自由。(2)有同时认同多个文化的自由。(3)有认同某些文化的某些部分而不认同另一些部分的自由。(4)每个人都不能把自己的选择强加于他人,这一点既适用于“文化间”,也适用于“文化内”。例如:西方人不能强迫中国人接受“西化”,也不能规定西方人必须信仰基督教,不能禁止在西方宣传儒家。同样,中国人也不能以抵制“西化”为名禁止自己的同胞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