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市飞流直下,黄金十年成记忆 ——2013年中国煤炭市场回顾

2013年的中国煤炭市场基本呈“U”字形曲线,在国内煤炭市场哀魂遍野,国外进口煤大肆冲击之下,“救市”成为了2013年中国煤炭市场的主题词。对中国煤炭行业而言,更关键的是如何在“黄金十年”后,寻找到改革的“路线图”。

如果不是年底冬储煤的利好信息以及新一年度电煤谈判的刺激,2013年中国的煤炭市场估计会“一衰到底”。

事实上,中国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从2012年5月就结束了。此后的17个月,正如一位能源集团高管撰文所说的,“煤价出现了‘断壁式’、‘雪崩式’下滑”。

从数据上看,煤炭库存上涨首先释放了信号。秦皇岛港口煤炭库存自2012年5月初的560万吨上涨至一个月后的946万吨,就此拉开煤市下行序幕——港口价格从800元/吨高位跌破700元/吨以下。

进入2013年,煤价继续先是缓慢下滑,夏季之后呈陡然下降趋势,以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为例,从年初的633元/吨一直下降到10月初的530元/吨,比年初下降了103元/吨。

好在进入10月,利好消息颇多——随着进口煤减少,大秦线检修、冬储煤利好以及煤炭企业为煤炭订货会争取话语权故意抬价,煤价开始反弹,从10月16日至12月25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连续上涨,从530元/吨上涨至631元/吨,已基本接近年初价格。

从这个角度来看,2013年的中国煤炭市场基本呈“U”字形曲线。但不可忽略的是,煤炭价格目前虽节节攀高,但成交量并不乐观。而且,从全年平均水平来看,由于前10个月下降幅度过大,2013年仍是深度下调。

煤价的飞流直下,已经让煤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据2014中国煤炭市场高峰论坛暨煤炭交易会上发布的信息显示,2013年前10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8%;企业资产负债率63.05%,同比上升2.9%。

民营煤企的经验更困难。2013年11月底,山西最大的煤炭民营企业联盛集团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据媒体报道,联盛集团金融负债近300亿,已基本失去债务清偿能力,且面临欠缴税款、职工养老保险金、工程款、材料设备等多项财务问题。而就在一年前的联盛集团老板邢利斌7000万嫁女的新闻还被媒体热炒。

仍以产煤大省山西为例,受累煤价下跌,山西省的经济状况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山西煤炭工业实现利润288.4亿元,同比下降51.6%。最为外界乐道的是,2013年前两个月,山西境内煤炭企业利润不敌山西汾酒,汾酒首次超过煤炭成为山西利润最大企业。

相比煤价下跌,公司业绩惨淡,产煤大省经济一蹶不振,2013年煤炭市场的另一特点是,进口煤持续冲击国内市场。

自2011年,中国海外进口煤炭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进口国之后,海外煤炭进口量一直在增加。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11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含褐煤)2.92亿吨,累计同比增长15.1%,已经超出2012年全年的煤炭进口量。

虽从总量上来看,进口煤在中国每年煤炭消费占比较低,但相比国内煤炭,今年印尼等国的进口煤的价格依然有竞争优势。沿海地区的电厂纷纷增加采购进口煤,用户也不断拓展。进口煤的冲击,不仅仅是挤占了市场,更重要的是释放的信号让国内煤价进一步处于下行通道。

国内煤炭市场哀魂遍野,国外进口煤大肆冲击,“救市”成为了2013年下半年中国煤炭市场的主题词。

这一轮“救市”措施发轫于地方政府。为应对煤炭经济下行的挑战,2013年5月,河南率先出台“煤电互保”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当地火电企业使用本省煤,支持本省煤炭企业去库存,之后,安徽、山东等省也开始跟进。

不过,“煤电互保”这一救市措施对河南、安徽等地而言,确实立竿见影,但是煤炭外销大省的山西、陕西、内蒙却成了最大受伤者,外销煤炭竞争力大为削弱。为消除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了找到地方救市之路,2013年7月,山西省制定出“煤炭20条”的《进一步促进全省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措施》;9月,内蒙古自治区发出《关于促进全区煤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措施的通知》。

相比地方政府大方“救市”,来自政府的“救市”相对低调。

最先出手的是国家能源局。2013年5月初,国家能源局下发《商品煤质量管理暂定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定对进口煤炭热值不低于4544大卡/千克,灰分不超过25%,含硫量不超过1%,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这也被认为是政府试图通过对进口煤尤其是低热值进口煤进行限制,达到“救市”目的。

6个月后的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从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加强煤炭进出口环节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5个方面,为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做了制度性安排。

纵观2013年中国煤炭市场的巨大变化,有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有下游需求的持续低迷的影响,但最关键的还是行业产能过剩,特别是随着“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完成,释放了大量煤炭产能。

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3国际煤炭峰会上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

其实,煤炭总量控制早被提及,但在地方政府、企业层面,约束力很弱。如何从整体上化解产能过剩,煤炭企业需要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产量增加、规模扩大、价格上涨的粗放的发展方式。

从2014年的行情看,全国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煤炭行业经历一年多的过山车的发展,会回归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从更长远的行业发展来看,在国内宏观经济企稳回升之下,煤炭行业将会进入到化解产能过剩,煤企与电企共同抵御风险的阶段,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势必会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行业的改革“路线图”。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