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的未来:产城融合新启示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城镇化速度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尤其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超过5亿的中国公民住进了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之下,2013年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使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住、病有所医。”2月22日,在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如此表示。

其实,早在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曾明确提出,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92岁高龄的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最近也一直在呼吁:新型城镇化要以县域经济为施力单元。

种种迹象显示,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为本和以城市群建设为主体形态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或将挑起重任。

县域肩负重任

作为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县域涵盖着城镇与乡村,还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

有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约有县级行政区划2856个,全国县域国土面积89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人口约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1%。从经济总量角度看,全国县域经济的GDP总和占全国GDP的50%左右,全国县域经济的社会消费总额大概占全国的50%。从城镇化推进的不断深化来看,县域不仅是中国经济脉络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数据显示,我国县域范围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接近70%,这些人口中绝大部分人无法转移到大型城市,因此只能通过发展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城镇化,弥合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而与此同时,发展县域经济也能够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长,促进内、外需结构的平衡。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来投资的增长,为工业经济的增长带来动力。

但另一方面,县域经济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截止2012年,尽管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2.57%,县级行政区划数量众多,但在县域内的城镇实质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差,综合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

从产业的角度看,许多城镇的县域经济到目前为止还是以分散经营的农业或农产品粗加工为主导产业,许多城镇缺乏优势产业的支撑,综合经济实力薄弱。同时缺乏新兴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的进驻,产业的集聚能力有限。从城镇建设和民生的角度看,许多县域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都还达不到城镇化的要求,人居环境的改善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县域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就业等多方面也有诸多不便,县域社会保障力度亟待加强。

纵观过去近十年以来,为使县域经济实现增长,中国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建设突飞猛进,但与之相伴随的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这一问题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调整产业结构以及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两大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难题。

同样的问题,也曾困扰着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而他们中的成功典范往往给了中国这样的启示:产、城、人相互融合的产业新城是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

“将产业的发展、就业的转移、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人口的聚集相统一,这对我们在县域层面抓城镇化非常具有指导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就认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定要做到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产业助力发展

“做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提,是扎实、踏实发展实体经济。”姚景源认为,只有有了强大的实体经济,城镇化才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和精神。

对此,郑新立也指出,在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布、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尤其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关数据表明,产业园区对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确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

有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2014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前瞻》报告就显示,2012年,全国105个国家高新区实现GDP5.22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2013年1-9月,全国200个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6%。

值得注意的是,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出现了抓住县域经济核心驱动力,以“产”促“城”的深度实践。

“固安从产业发展出发,创造就业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郑新立以固安为例,认为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学习的新样本。

作为距离北京市中心仅50公里的典型农业县,2002年之前,固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不足35亿元,全县年财政收入不足亿元,发展水平位列廊坊市十个县(市、区)中的后两名。2002年6月28日,固安工业园区奠基,引入了华夏幸福基业这一市场力量,拉开了固安快速发展的序幕。

华夏幸福基业通过与国内外顶级战略发展与规划设计公司进行合作,为固安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将区域的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在产业升级方面,固安一方面提高传统产业的资本效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培育新兴产业,使固安县的支柱产业,由过去的钓具、滤芯、塑料、肠衣等传统产业,改写为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同时还发展以生物医药、航天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投资额项目总投资570亿元左右。

在规划产业的同时,固安还着力打造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截至2013年12月底,华夏幸福基业为园区累计投资220亿元,在规划范围内实现了“十通一平”:完成全长125公里、97条(段)道路建设,完成4座供水站、3座热力站、4座变电站以及123公里供热、供气、供电、通信管网、污水管网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此外还实施了影剧院、福朋酒店、创业大厦、固安新一中、幸福中学、中医院、商业综合体等180多项重点工程,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在产业与城市的相互促进之下,固安的经济总量实现约30倍的几何式增长。截止到2013年12月底,固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近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不仅是廊坊市的排头兵,同时也高居河北全省前列。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华夏幸福基业探索出一条“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创新之路,成为国内领先的产业新城投资开发运营集团,其在投资开发运营产业新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实现“产”与“城”的良性循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人本驱动腾飞

“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必须要坚持的产业支撑,而想要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关键是有序推进农业人口的市民化。”韩俊认为,逐步地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市的永久居民,促进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实际上,在固安的产城融合实践中,不仅重视对于产业的选择与升级,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为做到园区物畅其流,固安首先以交通环境的改善作为先导。打造者们规划设计了一条总投资20亿元国省干道绕城项目, 全长31.84公里,宽100米。不仅将国省干道穿城造成的拥堵消于无形,同时贯穿城市已形成的“五横八纵”交通体系,将固安几大重点园区紧密相连,将新兴产业、临空产业、现代服务业有机衔接,实现了固安全域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将城市主骨架一下由过去的不足20平方公里扩张到了近百平方公里,扩展概率达4倍有余,有力推动了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人居环境的变迁上,园区管理者们通过产城融合理念,按照“公园城市、休闲街区、儿童优先、产业聚集”的规划理念,打造独具前瞻性、创新性的“未来城市试验区”,使得城市行政办公、商务金融、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贸物流、大型公园等城市功能相继完善。

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提升,固安产业新城建设完成了14万平方米的中央公园,200万平方米的城市环线绿廊、13万平方米孔雀大湖、50万平方米大广带状公园、100万平放米永定河运动公园等八大公园,形成一核一环两廊多片的城市景观体系,园区绿化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助力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

固安对于进入城镇的农民,不仅仅是让其住进楼房,享有城市化的完善配套,更关注其就业问题,园区从一开始就设立相关规定,入园的项目除特殊要求的部分技术岗位外,必须安置本地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还有一部分劳动力流入第三产业,同时,全程负责农民的技能培训,力求居民与园区的同步发展,实现利益共享。

由于意识到产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固安工业园区打开了固安劳动就业的阀门。工业园区在11年间引进了近400家企业,他们不仅在建设中给固安带来了上万个临时就业岗位,而现今仅约上百家企业投产,就为当地提供了3万多个永久性岗位。如果这些正在建设的企业全部投产,提供就业将超过10万个。

郑新立认为,固安的发展方式,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借助产城融合的模式,县域经济必将迎来更为科学和可持续的增长。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