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出日本军国主义的内核

对于曾经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中国读者来说,道尔这本书可以说是剥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种族主义内核,从一个重要方面解答了令很多人困惑的一个历史问题:在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非常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当年为什么对亚洲邻国如此残暴,对“非我族类”的这种态度和心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责任编辑:刘小磊

约翰·道尔。 (南方周末资料图)

在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非常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当年为什么对亚洲邻国如此残暴,对“非我族类”的这种态度和心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道尔的《拥抱战败:二战后日本的转变》,2008年由北京三联出了中文版,很获好评,但他1986年的成名作《没有怜悯的战争: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和权力》因没有被翻译成中文,中国读者就不太注意了。

道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美英军队和日本军队之间的厮杀要比欧洲战场的对抗残酷得多,例如日本军队很少像德国军队那样大量投降,交战双方在战场上常常表现出对对方强烈的憎恶?道尔认为,这是因为太平洋战争在某种程度上被双方视为一场不同种族之间的对抗,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因此更具有你死我活的性质。

道尔攫取了参战双方大量的宣传材料,详细分析双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如何把对方从种族的角度妖魔化,把国家之间的战争阐释为种族之间的冲突的。

撇开书中美英对日本的种族主义立场不论,对于曾经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中国读者来说,道尔这本书可以说是剥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种族主义内核,从一个重要方面解答了令很多人困惑的一个历史问题:在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非常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当年为什么对亚洲邻国如此残暴,对“非我族类”的这种态度和心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南方周末资料图)

John Dower:War without Mercy:Race and Power in the Pacific War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6)

“纯的自我”

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有联系,对这个抽象的结论,一般读者不会有疑问。但和西方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相联系的那个种族主义相比,尤其是纳粹的排犹、美国内战后的南方、二战后南非对黑人的种族隔离和迫害这些众所周知的制度性的种族主义相比,日本的这个种族主义究竟有什么表现?

道尔这本书的第八章“纯的自我”和第十章“作为核心的大和种族”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解答。道尔认为,西方种族主义一般以一个具体鲜明的劣等“他者”为对象,衬托出自己的优越,日本种族主义的优越感则没有特定的劣等“他者”来衬托,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高扬甚至崇拜。他说在对其他种族的贬低和偏见方面,日本人和别的民族相比也毫不逊色,“但他们的时间更多地花在讨论成为一个‘日本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和种族’和世界上其他种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